省试放榜,还是殿试放榜,举子感恩的对象只会是天子。

    看到这里,李杰确实有点被逗笑了。

    王曾的奏疏,真的很具备迷惑性,他提到的三长和三短,的的确确是事实。

    和省试相比,殿试确实存在部分缺点。

    但也没有王曾说的那么严重。

    太祖创立殿试制度的本意,便是将‘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

    取士之权,便犹如人事任免权,必须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王曾的上言就是在‘偷换概念’。

    什么叫恩皆由上?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宋太祖又何必假借公平之名,改变科举制度呢?

    另外,即便科举多了一级殿试,仍然没有改变座主和门生之间的联结。

    吕夷简为什么会得到王旦的赏识?

    其出身,固然是一方面,然而,另外一面也不能忽视。

    咸平三年,王旦权知贡举,在某种意义上,那一科的考生都是王旦的门生。

    座主和门生,向来是最牢固的联结之一。

    ……

    ……

    ……

    青州。

    松林书院南邻云门山,北临阳河,依山傍水,风景很是秀丽,起初,松林书院只是一处私塾。

    因为王曾少年时期曾经在这里就读过,待到他连取省元、状元之后,松林书院在当地顿时名声大噪。

    二十年过去,松林书院已经成了青州最为知名的书院。

    自王曾贬至青州后,他便时常造访书院,兴致来了,他也会给书院中的学子讲讲课。

    对于松林书院,王曾是有感情的,这些年来,王曾陆续捐赠了数百亩良田当做学田。

    不仅如此,他还捐助了一大批经典。

    这一天,王曾悄然来到书院,这回到书院,除了山长之外,他谁也没告诉。

    毕竟,他是为了散心来的。

    最近这段时间,王曾心中很是烦闷。

    官家推行的观政制度,他是众多的反对者之一。

    虽然进士观政的确有助于新科进士快速熟悉政事,但地方上的官员会怎么想?

    派进士前往各州府,名义上是观政,实际上是什么?

    是监察!

    另外,取士标准也从辞赋,变为了辞赋和策论并重。

    但在王曾看来,以策论取士,却是对寒门子弟颇为不利。

    想要写出一篇上佳的策论,博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一个博字,正是寒门子弟的软肋。

    书籍从来都不便宜,哪怕凋版印刷技术已经成熟,其价格依然不算便宜。

    按照当前的物价,一套《汉书》需要五千钱,虽然汉书共有一百卷,平均一卷五十文,看似价格很低。

    但这只是众多典籍中的一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