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一时,站在曹韦的角度,他必须要通盘考虑。

    明年,不,也许下半年,夏州李氏就会寇边入境。

    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而折氏,毫无疑问绝对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

    值此之际,稳定远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以雷霆之势,扫灭边地走私,从而导致折氏倒戈,这么做,无异于是开战之前自断手脚。

    这种事,能做吗?

    起码现在不能。

    想了想,曹韦还是决定将这个问题抛给官家。

    他的肩膀不够硬,扛不动这般大事。

    “此事,你有实证?”

    虽然曹韦已经信了八成,毕竟涉及到府州三大家族,料想对方也不敢信口开河。

    但该要的证据还是要的。

    没有实证,他如何向官家汇报?

    曹韦最讨厌的一点便是风闻奏事,捕风捉影的事都能拿到朝堂上大书特书。

    他本人也正是因为风闻奏事,才被朝廷调离边地的。

    所以,对于这一点,他是深恶痛绝的。

    “有。”

    姚承嗣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对方的势力太过强大,又事关边防大计,从长计议亦是应有之理。

    次日。

    一封五百里加急的奏疏从边地启程,这份奏疏由曹韦的亲信曹炎亲自护送,星夜兼程的发往京师。

    ……

    ……

    ……

    五天后。

    密报传到了福宁殿的桉头,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密报并没有经由宝慈殿,而是直接从通进司传至福宁殿的。

    通进司是从枢密院分离出来的一个机构,中唐以来,枢密使一职开始设立,最初枢密使是由宦官充任。

    其具体职掌为进奏四方文表。

    后来,经过唐末五代,枢密院渐渐成为职掌兵事的中央机构,慢慢的通进司也就成了枢密院的下属机构。

    入宋后,为了分割枢密院的职权,赵宋天子便将通进司以及银台司从枢密院割离,成为通进银台封驳司的下属机构。

    其中,从地方道中央的公文,最后一道是由通进司进程给天子。

    作为信息汇聚的地方,通进司职责重大,是各方探子最瞩目的地方之一。

    信息的重要性,不遑多论。

    因此,通进司也是李杰最先整顿的机构之一。

    至于效果嘛,也是显着的。

    曹韦的密报被单独送至福宁殿,就足以证明李杰没有选错人,对方明显是个有眼力见的人。

    良久。

    看完曹韦呈上的密报,李杰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走私猖獗,他是预见到了的。

    但他没想到竟然猖獗到了如此程度。

    豪族、蕃部乃至折氏都有可能涉足其中,情况远比预想中的要恶劣。

    一时间,饶是李杰也感到有些为难。

    察办,肯定是要察办的。

    不过,时机需要掌握,眼下绝非良机。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折氏确实很重要,起码眼下是如此。

    在禁军没有整训完毕的情况下,折氏以及依附于折氏的蕃兵,暂时还不能逼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