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问道。

    「六哥早有胸有成竹,为何不在承明殿上,直抒胸臆?」

    如今,两人的关系远甚往昔,很多事情,李杰都没有刻意隐瞒刘娥。

    关于兴学之议,李杰和刘娥已经不止一次讨论过,而且他还给出了具体的办法。

    学校必须于科举取士相结合!

    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后世高考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古时的科举,两者皆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重大际遇。

    北宋现在的情况是,科举和学校几乎没什么关系,在不在学校上学,根本就不影响参加考试。

    参加科举的学子中,自学,家学,族学,外出游学、求学的比例,反而更高一些。

    这种现状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或者,不利于人才选拔。

    取材的标准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德才兼备,毫无疑问,科举是能够筛选出有才的人。

    但德行这东西,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考察。

    而学校,便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地点。

    故此,李杰在和刘娥讨论兴学之时,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学子必须要在官学就读。

    凡是参加发解试(类似于乡试)的生员,必须在官学听学满三百天。

    这是最低标准!

    不足者,一应不许参加发解试。

    当然,这一条只是针对首次参加发解试的生员。

    宋朝时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有所不同,比如,宋朝是没有县试、府试、院试的,地方州府只有发解试。

    既然没有县试、府试、院试,自然也没有‘秀才,的功名,同时,宋代也没有‘举人,的功名。

    明清时期,考中举人,即便省试不中,依然能越过小三试,直接参加省试。

    但宋代却不行,宋代的‘举人,是一次性的,倘若礼部贡举不中,下一次科考仍然要继续参加发解试。

    当然,宋代也是有免解名额的,即免于参加发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贡举。

    不过,具体哪类生员能够免解,并没有形成定例。

    或是‘应三举(贡举)以上者,,或是‘遇到郊祀、明堂等大礼时节,天子特颁恩赐,,或是‘曾经参加过殿试的,,或是‘于国有功的,。

    (ps:另外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宋初时期,哪怕是参加殿试,也有可能不中第的,每次少则罢黜四五人,多则数十人。

    直到嘉佑二年(1057),殿试不罢黜的才形成定例,即一旦省试过了,必中进士。

    此策,直至后世,永为定例)

    确定了凡解试必须听学满三百天后,李杰又将后世学校的一**宝给搬了过来。

    日常考试!

    旬考,月考,年考,统统都要归入新的教学政策中。

    并且,旬考、月考、年考的成绩全都要记录在桉,方便考证。

    另外,根据考试成绩,官学也会给学子发放部分奖励,如排名靠前者,官学会月给癝米六斗。

    此策既为补贴生员日常开销,同时也是彰显其名。

    这一点是参考明清时期的癝生制。

    反正也没人向李杰收取版权费,这种惠(收)及(买)万千学子的好政策,李杰自然毫不客气的拿来用了。.

    放羊小星星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w w w..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 wap..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