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亩地,专心经营,养活五口之家,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方案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不懂理财,但他懂下面的军官。

    规定五十亩,放免的人不一定能全额拿到。

    永远不要小看人的贪欲。

    禁军中固然有喝兵血的,可禁军乃是拱卫京畿之军,天子脚下,禁军中的军官当然不敢做的太过分。

    而州郡之地厢军就不一样了,天高皇帝远,他们的胆子远比预想中的要大,且大得多。

    “丁相之策,诸卿以为如何?”

    眼看丁谓发言完毕,其他人毫无反应,李杰不由再次开口。

    “臣附议!”

    这时,王曾站了出来,他难得的没有否定丁谓的发言。

    虽然他和丁谓份属不同阵营,但他和丁谓的不同之处在于,若是政策对于国朝有益,他是不会无脑反对的。

    裁军,确实能减少开支。

    天禧末年,单单禁军和厢军的俸禄,一年就要一千两百多万贯。

    而这,还是先帝‘裁军’之后的结果。

    咸平年间,天下共有禁军五十三万余人,到了天禧末年,十几年的时间中,先帝陆陆续续裁撤了将近十万禁军。

    也正因为裁撤了将近十万人,军费开支方才降低了近两百万贯。

    节省两百万贯,相当于减少了六分之一的。

    众所周知,宋朝是缺良马的,从游牧地区购买一匹合格的战马,价格约为30贯左右。

    两百万贯,足以买下六万余匹合格的战马。

    尽管战马有钱也不容易买,但即便买不到六万匹,采购之余剩下的钱,还是在的。

    这钱,用在哪里不好?

    所以,对于裁军一事,王曾是一百个支持。

    “然,我朝11府,253州、48军、5监、1关,何其大也,若仓促行之,难免出现错漏。

    “裁军一事,牵连甚广,臣以为,当徐徐图之。”

    “为观后效,宜,先于开封府界、京东路、京西路试行之。”

    “另,河北、陕西诸州地处边地,当不在拣选范围之内。”

    听到这些话,一旁的丁谓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

    王曾的反应,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裁军’于国有益,这是公认的事实,似王曾这等人,肯定不会反对,再考虑到王曾‘稳健’的风格。

    先试点,再推广,那也是必然的。

    随着两位宰臣相继表示赞同,裁军一事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波折。

    等众臣发表完各自的意见,李杰不急不缓的抛出了一个令文臣欣喜不已的决策。

    “为政之先,莫于简人材,取士莫过于科举,今国朝承平日久,当兴文教!”

    “令三司计,凡裁军之所余,全数用于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