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淳化五年994年),太宗皇帝召寇相回京,任参知政事,恰好当时太宗为立储之事发愁。

    太宗皇帝问:“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寇相公答:“陛下诚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着。”

    半晌,太宗皇帝屏退左右,复问。

    ‘元侃(真宗)可乎?’

    寇相公答:‘非臣所知也。’

    虽然寇相公没有正面回答,但这段对话发生不久后,先皇就被改封寿王,立为太子。

    对先皇,寇相公不仅有从龙之功。

    (当时,真宗并不是唯一的竞争着,太宗先后立了三位太子,宋真宗是太宗三子,也是最后一给被立为太子的)

    同时,寇相公还有定鼎之功。

    景德年间,辽朝萧太后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入宋,那一战,可谓是倾国一战。

    如果不是寇相公力主先皇亲征,并且力劝先皇亲抵战场,本朝很可能兵败如山倒。

    那一战,辽朝最后主动和本朝议和,签订了盟约。

    双方维持原有边界线,相互约为兄弟之国,先皇为兄,辽国皇帝为弟。

    虽然本朝每年要向辽朝赐下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但边疆自此无事矣。

    寇相公于国有大功,刘娥心知肚明,寇相公治国有策,刘娥也知道。

    但千不该,万不该,寇相不该站在她的对立面。

    能力再强,也不能为自己所用,刘娥自然会竭力打击寇准。

    得!

    得!

    沉思间,刘娥听到脚步声传来,抬了抬眼皮,发现是雷允恭回来了。

    “如何?”

    雷允恭躬身道:“官家仁孝,得知太后叮咛,立马叫人送上了午膳,臣刚刚侍候官家吃完午食。”

    说着,雷允恭半抬着头,隐晦的流露出一丝欣喜。

    “官家今天胃口大开,吃了两盏。”

    “嗯。”

    刘娥微微点头,眉宇间的忧色消减了几分。

    能吃就好。

    先皇仅有六哥这么一个子嗣,如今先皇登仙,护住六哥就是护住她自己。

    万一六哥有什么闪失, 她只怕也要退居幕后了。

    “赏!”

    话音刚落,一名小内侍端着一枚龙眼大小的珍珠来到雷允恭身前。

    看到内侍端上来的东西,雷允恭心中暗喜,不过他脸上不露分毫,反而是袖子一摆,跪伏在地。

    “臣惶恐!”

    “官家思食,全赖太后叮咛,臣岂敢居功!”

    “赏给你的就拿着。”

    言罢,刘娥目光一转,视线重新落到了堆满桌子的札子上。

    “臣,愧领!”

    紧接着,雷允恭缓缓起身,接过内侍递过来的御赐物品,双手将其捧过头顶,然后迈着小步,一步一步往后退去。

    脱离刘娥的视线后,雷允恭连忙挺直身子,拾起珍珠仔细的观赏起来。

    这珍珠,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