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也算是有点鉴赏眼光,辨认出这应该是欧体字。欧阳洵是唐代人,那么这块石刻的年代只能是唐代或唐代之后。而陶渊明是晋代人啊,远在唐代之前。这说明在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曾有人居住。

    这两个字是刻在桥面中央的石板上的,这是供人行走的道路,时间久了字迹就会被磨平难以辨认。但如今看这个两个刻字的磨损程度却很小,就说明这块刻石留下之后不久,这座桥就很少有人再走了。

    桥头有一株高大的古树,目测主干胸径超过了一米,树冠张开完全盖住了桥面。桥面显然有人清理过,否则落叶早就积得很厚了,不可能还看见石板刻字。像这样的大树村里还有几十株,散落分布在房前屋后。

    这是一个废弃的村庄,四处可见断瓦残墙,大多数房子的屋顶早就不见了,但轮廓还保持得很清晰。在刚进村的地方,却有一座完好的院落,草顶砖墙,看那墙显然是搜集村落废墟里完好的砖块砌出来的,前后都有院子,前院里还有一口井。

    刚才两个跑在前面的小伙已经进了院子生起一堆篝火,杨晨功举手示意道:“条件简陋,我们就在这里歇脚吧。”

    他们没进屋,就在院中搬来桌凳坐下,丁齐问道:“这个院子,就是畅乘福地的历代福主居所吗?”

    杨晨功:“是的,我师父领我进来的时候就住在这里。”

    畅乘福地能一直传到杨晨功手里,说明自古传承未断,但古时的村落居民早就不知迁居何处,只有方外世界还在传承。不论是杨晨功的师父还是杨晨功,平时也很少到这里来,而历代福主只是收拾打理了这么一个院落充当暂时落脚的地方。

    丁齐又问道:“虽然村庄已荒废,但整理遗留的杂物,基本也可以判断被废弃的年代吧?”

    杨晨功:“是的,我师父也有大致的判断,这里遗留的古物最晚是北宋年间的,说明此地居民大概就在那个时候都迁出去了,只是在外面一直有人保留着方外世界传承。”

    丁齐已在心中勾勒出一段大概的历史,就像这古村庄依稀的轮廓。古时有人世代生息于此,也有人执掌控界之宝传承此天地秘境,但是到了北宋年间,这里的居民便集体迁出去了。

    住在方外世界好好的,为什么要迁居呢?因为他们有选择。这里并不是一个生存环境很好的地方,与外界的交流往来太过艰难,几乎不可能有物产的交流与交换,看似安逸太平,其实却相当于画地为牢。

    就算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也是有社会化生产存在的,一个或几个村落不可能生产出所需要的各种东西,还是要依靠产品交换,而天地秘境的特质又决定了他们很难与外界交换。

    五心谷如今不就存在这样的困境吗,还好历代都有一批掌花使维系,而畅乘福地显然连这个条件都不具备。假如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久而久之,文明就会退化,想发展成琴高台那样都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族群规模不够大,这里的地域也有限。

    武陵山区在古代很偏远,假如是为了躲避乱世根本没必要一定要住在这里,外面的五号山谷是更适合定居的地方。每逢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大量的土地抛荒,这里的族人出去自能找到适合安居之地,估计也就没有再回来。

    畅乘福地究竟是不是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或许是……见丁齐好半天不说话,仿佛若有所思的样子,杨晨功终于忍不住提醒道:“丁盟主,您注意到周围都是什么树了吗?”

    丁齐回过神来,震惊道:“居然是桃树!”

    杨晨功哈哈笑道:“这里共有二十八棵千年古桃树,我们进村时从树下走过,此刻亦坐在树下。”

    他们在外面路过了一片桃林,丁齐还特意向麻晓介绍了“桃无古树”的讲究。结果事实很打脸啊,进了畅乘福地,村子里居然就有二十八棵千年古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