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错综复杂的背景跟你说清楚。”

    “谢谢老师。”

    “首先张临海此人,虽然只是一介举人,但是家门显赫,祖父贤咏公曾是阁老次辅,伯父、父亲都是进士。一门三进士,当时被传为美谈。他最先是作为乐王的幕僚入仕途的。当时乐王还是清河郡王,张临海是郡王府长史司典簿。昌都山平叛,先是乐王为主帅,轻狂妄动,结果中了伏击,官军死伤惨重。张临海临危受命,收拢残兵,安抚军心,暗出奇兵,一举扭转了战局。最后率军平定了昌都山之乱。”

    “增援安息援征军,时为武威郡王的寿王为主帅,张公为副帅。但是寿王将军中一切事宜,悉数委予张公。后来他巡抚北疆,与边军诸将的关系非常好,有出生入死的交情,九边诸军都很敬佩他。”

    听完后,岑国璋迟疑地说道:“老师,你是说张公此人,跟乐王、寿王关系匪浅,还在士林和边军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最关键的是,他颇得皇上的信任。”

    “没错,他颇得皇上的信任。”

    这绝不是胡乱猜测。如果皇上不信任张临海,就不会让他继续领军巡抚北疆。那里可是要害之地,真要是有异心,整顿兵马南下,转眼间就冲到了京畿。

    这样的人,居然在京师遇害了。

    谁干的?不管查出是谁干的,都是一场轩然大波,搞不好会引发一场大地震!

    “老师,张公是怎么遇害的?”

    “昨晚,张公与几位好友在春语楼吃饭。酒过三巡,突然窗外下起了雨,张公听到雨声,猛然间倒地,右手扼住自己的喉咙,吐字不清,声音嘶哑。后来又口吐白沫,浑身颤抖,不过两刻钟就气绝身亡。”

    “啊,听老师这样一描述,很像是中毒。”

    “刑部、大理寺几位老刑名也是这么猜测的。”

    “老师,昨晚跟张公一起吃饭的总共几位?”

    “总共六位,有原来清河郡王府和武威郡王府的旧同僚,有世交,还有北疆边军的同袍,还有一位展寿延。”

    “展寿延?老师,他是什么人?”

    “他是张临海的同乡,兼秋闱同年,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还被招为驸马。其妻寿阳长公主,正是皇上的胞妹。”

    嘿,这关系复杂的!

    现在岑国璋理解老师和博翰公为何如此慎重,典林公如避蛇蝎。

    一个背景和人脉无比复杂的人,跟六位代表着各方势力的人喝酒吃饭,然后在酒席上疑似中毒身故。

    比一锅佛跳墙还要乱啊!

    王云看着一脸沉思的岑国璋,心里有点担心。自己好容易收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学生做关门弟子,怎么就摊上这样的事呢?

    这样的案子,断好了,也只是本分,断不好,那就是把天给捅了一个大窟窿。最让人纠结的是,这案子,怎么断?从何断起?

    难啊,真是很难!

    不过知难而退不是王云的作风。再难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了。这才是天下闻名的昱明公的本性。

    “益之,你说皇上为何要钦点你查办此案?”

    “老师,因为我神断的名气很响。尤其前些日子水月庵那件案子,想必传到皇上的耳朵里吧。”

    岑国璋自信满满地说道。这么香艳劲爆的乡野轶事,内宫肯定爱听。

    “还有吗?”

    岑国璋想了想,又答道:“老师,我在国子监进修半年,期限眼看就要到了。该不是皇上又想把我派去豫章,担任重责。”

    突然间,岑国璋想起什么,身子往前一探,头凑了上去,低声问道:“老师,皇上想对乐王下手了?”

    王云笑了笑,没有做声。但岑国璋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