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出征辽东,他随军带来的白银虽然只有区区数万两,但前次负责押运军需物资的徐清逸与程如之,在京师与辽东的诸路商帮们面前作保,为他临时筹措了大量银钱。

    其实,在宣镇北路的库房中,所积存的金银财货甚多,而且也几乎失去了流通的意义,没有多大用处了。

    现时的宣府北路大地上,早就已经广泛使用粮票、布票等军票,而今更是银元后来居上,成为了宣北地区主要流通货币,军票反而是退居到附属品的地位。

    因为信用度已经打开,宣北军民已经开始将银元与军票当作储备货币,不再急于花用,即使是军票也都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不再急于兑换出粮米。

    如此一来,张诚在宣北各处官库中存放的储备银子便没了用处,不过为了自家金融体系的安全,这笔储备银他也不会随便挪作他用。

    毕竟作为后世的过来人,金融体系崩盘的事例,他可是见过太多太多了!

    所以,他更愿意用这些储备银来与众多商贾们做交易,反正手里有银子就行,自然会有商贾们将所需物资赊借给他。

    就如同他开设的银号一样,如今在宣府镇内各处大些的堡城中都设立了分号,凭票取银,已经给宣府镇内商户和富户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也因此为他自己集聚了极大信誉!

    虽然今时在辽东这边花出去一些银子,但银子也只有花出去的时候才叫银子,没花出去的只叫破石头。

    而且因为将军鱼商行的建立,此战的成本至少可以赚回一大部分,日后若是真的能推广壮大起来,光鱼干一项,不知会为自己增添多少财源。

    一路行去,来往的辎重车马不断,到达宣府军大营外时。

    张诚还看到众多商人停留在这里,他们各样口音交汇,热闹非凡,有若一个大集市,这些都是前来与宣府军做交易的各处商队。

    宣府军的待遇在各镇中是最为优厚。

    他们不止是按时关饷,从不克扣,而且其伙食供应也是各镇中最好的。

    每人每天,都有固定量的米饭或大饼、面条作为主食,余者肉类、蔬菜、盐巴也都算充裕,甚至还有一定量的茶叶与烟卷供应。

    宣北军将士的待遇,自组建以来不说在宣府地方,便是在整个大明朝,也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自打张诚成功崛起后,不是没有人明里暗里的来挖墙角,可就冲按时关饷与伙食待遇这两项,就没有人愿意脱离宣府军的体系。

    因为将士们的福利待遇有了保障,平日里所需采购物资繁多,且每次采购又都是大批量的,所以众多的商贾们看到商机,便云集于此,以向宣府军的贩卖他们带来的各类货品。

    当然,不像别的明军营寨,众商人可以在营地内进进出出。

    宣府军的营地内可是极其森严,距营寨二百步之内,没有令牌,任何人都是不得靠近一步,否则一律格杀勿论。

    辽东这个地方,因为经年战争频繁,再加上银多而粮少,所以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物价很贵。

    不过,宣府军出外采购的军官们,却是从不赊账,更不会赖帐,他们每每都是现银交易,其信誉之优良,那可是有口皆碑。

    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云集在军营外的各地商贾们越聚越多,贩卖货品的当地军户们多有参与进来。

    再加上鱼干作坊的大量开设,所需要人手也是很多,就连一些千里运粮来的劳役民夫,也纷纷留下来帮工,以图多赚一些银钱。

    如此,就造成黄土岭西南开始,直到海边河口地带,集市林立,形成一种奇怪的商业繁荣。

    看着军营外云集的商队,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王朴也不由感叹道:“此情此景,恍若大同城西关一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