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在石板上暴晒,随后又用石滚辗压,大片大片可存放良久的鱼干便制作出来。

    当然,这些都还是最低级的鱼干,只做为可以快速生产的鱼干产品,供应给各营的普通军士。

    宣府军众将士所食用的大多都是鱼瓷罐,那种普通的鱼干制品,只是作为鱼瓷罐供应不足时的补充而已。

    所谓“鱼瓷罐”,则是将新鲜的海鱼切块,待煮熟后,再放入适量酱油、砂糖、曲酒、蚝油等调料。

    最好再加入些适量的时鲜蔬菜,或是干菜,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养份,随后进行密封,如此制作的鱼瓷罐,不仅味道极为鲜美,且还可存放数月之久。

    这种鱼瓷罐,主要由宣北商帮在松山堡城附近新设立的作坊生产。

    其制作出来的成品,除供应宣府军将士食用之外,也会向辽东各军的将官们销售一些,若是再有多余,则会贩卖到大明各处,供应当地富户所需。

    因为制作鱼瓷罐,就需要消耗大量的陶瓷罐子。

    初时,还可用肉瓷罐使用后腾空出来的瓷罐,清洗晒干后,用来制作鱼瓷罐,但随着需求逐渐增加,到最后更供不应求。

    由此,不得不在辽东高桥、杏山一带合适地段,再开设一批制陶工坊,因为渔业发展,竟然还带动了辽东地方的陶瓷贸易兴盛,这也是众人始料未及之事。

    而且简易版的“将军鱼”鱼干,又因为物美价廉,在松杏一带大明各军将士中,很受欢迎。

    这边要供应的鱼干订单,实在是太多了,各个制作环节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除了沿海渔民之外,也有众多的辽东军户,甚至是运粮民夫,都加入到鱼干制作的活计中来了。

    连年经历战乱的百姓们,此时也学得是贼精贼精。

    他们在这边的鱼干工坊里做工,却只要粮食来抵付工钱,而不要银子抵付。

    而且,他们还有言若是不能支付粮食作为工钱,那么最不济的,也要使用等量的鱼干来作为工钱抵付给他们。

    如今的将军鱼干产品,在许多辽东军民的眼中,己经迅速成为肉食的替代品,成为了仅次于粮谷的第二大主食。

    其实,对于众多底层将士们来说,只要能经常有肉食吃,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并没有其他过多的要求。

    张成芳率领着一众亲卫紧紧随扈,张诚与总监军张若麒,以及王朴、陈九皋两位总兵沿着娘娘宫地段,一直往东南海岸线方向缓缓而行。

    沿途往来的人们皆是行色匆匆,周边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时而可见一个个烟柱冲天而起,仿佛锦州那边的战事与此无关一般。

    瀚海无边,大浪滔滔,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子浓重的海蛎子味。

    现在虽然黄土岭上还驻扎着一股清军,但在黄土岭下却驻扎着王朴大同军一部,还有张诚的宣府军大部,而临近小凌河口又有山西总兵李辅明的兵马驻守,加起来也有数万军马。

    他们扎下的营垒相连,一直蔓延到小凌河口这边,有效地挡住了清骑对这边的渗透,使得他们仅可远观,而不得近前探查虚实。

    所以,从娘娘宫鱼干市场往东南一路下来,一直到小凌河口海边地带,密集地布满了一座座晒鱼场与加工工坊,忙碌着的人群如蚁。

    各样开工的号子声如潮般接连不断,好不热闹,若是不知底细的人来到此地,根本无法将这边与正在进行着的松锦战事联系到一起。

    而远处的海面上,无数的船帆,宛如一只只飞翔着的海鸥,在海浪中迅捷穿行着,它们从各处码头上卸下小山似的海货,繁忙的景色引人注目不已。

    或许是这些日子里对大海见得多了,也已经有些习惯了,那种初见大海浩瀚无边,而生出的恐惧渺小般感觉也减轻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