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敢于派遣骑兵出寨作战。

    由此,洪承畴判断这半個月里清军不止是增援补充了兵力,甚至连虏酋洪太也已经到达了松锦前线,他一向儒雅的脸上也显出了一丝忧虑。

    …………

    崇祯十四年八月二十日的凌晨时分,清国皇帝黄台吉终于过了小凌河来到了松锦前线。

    锦州前线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等诸王各将,以及先一步领兵赶到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诸王各将早已候在小凌河边。

    清军诸将士们听说皇帝陛下御驾亲至,勇气陡然大增,从小凌河边一直到锦州城南营垒,各处皆是一片欢呼。

    此间,惟有多尔衮与豪格内心中忐忑不安,毕竟前期那一场大战,伤亡颇大,不知黄台吉会如何处置他们二人,虽走在队伍中心却一直不能沉静。

    多尔衮陪在黄台吉身后侧,小心说道:“现在圣驾到来,臣等勇气倍增,惟有勇跃进击,为大清扫除进取中原之障碍。

    靠着皇上烛天之威,臣等决不害怕与南朝援军决战。可军中形势,却不得不对皇上说清楚。目前南朝总督洪承畴来援人马众多,臣等自前次大战后,又屡经攻战,将士每日里也有不少损伤。

    因着知晓皇上就要圣驾亲临锦州,臣等每日只是严守营垒,本着示弱于敌的意思,并未曾出寨与南军鏖战。”

    黄台吉迈着轻缓的脚步前行,鼻衄之症痊愈后,他感觉身体似乎充满了活力,华盖伞下淡淡开口于道:“今日,便命勇士们出寨厮杀一阵,只是不可追敌过远。”

    “嗻!”

    随着高高的黄龙华盖大伞清国皇帝黄台吉缓缓前行,诸王、贝勒、大将们紧随其后,而周边远处的将士们看见他前边简单仪仗队和前队骑兵,皆知是皇帝陛下到来,人人欢呼雀跃,远近发出来用满洲语呼喊“万岁!万岁!万岁……”的呼音。

    …………

    黄龙华盖大伞下,站着一个极肥极胖的清国男子,此人正是清国皇帝皇黄台吉,明人多依鞑子话音直译称之为黄台吉,或是洪太、喝竿、小憨王不等。

    黄台吉并未在锦州城南清军大营中歇息,而是径往黄土岭、石门山等处视察,如今刚刚从黄土岭来到了石门山上。

    石门山并不是独立的山脉,它其实只是松山山脉上的一处山岭而已,其与乳峰山相连,甚至许多人都认为石门山就是乳峰山的东边山岭。

    此时的黄台吉,正对着山下南边不远处的松山堡眺望着,不知他在凝神细想着什么。

    华盖大伞旁边,则站着满满的清国王公贵族,诸王贝勒、各旗旗主、固山额真、外藩蒙古贝勒、朝鲜世子等等。

    此时正值午时,烈日爆晒之下,各人皆汗流浃背,但却都不敢稍动,随他们的小憨王样子,往山顶下松山城方向眺望。

    而沿着石门山的山脊各处,布满了清国精锐的巴牙喇营勇士与葛布什贤营战士,密密的旌旗随风飘荡,猎猎作响。

    凝神良久,黄台吉猛地冷然问道:“可探知,洪承畴有多少人马?”

    正白旗旗主,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急忙排众而出,来到黄台吉身旁跪下,回道:“回上,南军在松山有近十五万众。”

    黄台吉面上神情不动,又问:“杏山、高桥、塔山方向,明军有多少兵马?”

    多尔衮跪着回道:“回上,松、杏、高、塔一线,南军多墩台哨所,专司瞭望,防军无多。据探查杏山方向有南军三万余,高桥万余,塔山两万。”

    黄台吉再次举起一杆精致的千里镜,又朝着松山周边望去,淡淡问道:“明军屯粮所在,情况如何?”

    “回上,南军多走海路运粮,据探子查访,其多半屯粮都在杏塔间添桥后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