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说,此前也确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初见时,学生也以为纯属‘画蛇添足’之事,自古来这‘天下文章,莫不如此’,何以忽然就多了标点符号一说。

    然用过之后,却并非如此!”

    “哦。”

    张诚继续道:“来,给本伯说说你对这标点符号是如何看的!”

    刘承祖不敢轻易作答,他这回先是在心中仔细斟酌了一番,才回道:“回大将军,我朝之文字、文章承袭古制,本无可厚非,况文章本就是给读书士人看的,非是寻常百姓可任意解读。

    然学生初识这标点符号之时,对此也不甚理解,何以非要多此一举,反将简单之事弄得这般复杂起来。

    此后,学生在沇河镇上也翻查了一些古籍,才知秦汉之际,便已有一些简单的符号,称作‘句读钩勒’之法。

    学生不由细思,何以如今反不见此法,行知天下文章?”

    刘承祖之言倒是大出张诚的意料之外,他此前只是觉得大明朝的文章不加断句所需标点符号,通读起来显得十分吃力,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理解和分析,才知该如何断句解意。

    这才在马坊之战后,开始在自己军中推行使用后世的标点符号,好在他的军中真正读书人不多,此法虽也因此推行缓慢,却未曾遇到过大的阻力,时至今日也算是在全军推广了。

    然现在猛然听到刘承祖言及,在秦汉时期便已经有了称作“句读钩勒”之法,其意竟然与后世的标点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由大感兴趣。

    当下,便即急切地追问道:“‘句读钩勒’之法?其具体为何,速速为本伯道来。”

    “回大将军,秦汉之时虽有断句之符,但却是用之不多,而传之后来,所用者更为稀少,多以语感、语气、语法来断句。

    所以汉朝《礼记·学记》上才有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这里的‘离经’之意,即为‘断句绝也。’。

    学生翻阅《增韵》,其中记载“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

    还有汉时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言,‘、’号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意;而‘()’号则解释为‘钩识也。’。

    再有《宋史·何基传》中也有称赞何基之言,‘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之功。

    由此可见,于文章中加入‘符号’,以为句读钩勒之法,古已有之。”

    他见张诚听得认真,不由接着继续说道:“无论古人、今人,著书立言皆有其句读之法,如《三字经》即以三字为断,而两段为句;《千字文》、《百家姓》则以四字一断,同样两段成句。

    这些还是启蒙之言,多用来教习孩童识字之用,而大家做说、又或是给朝廷上的奏疏,则断句之法,又有所不同,因言事所需,各有其断法。

    再加各人为显其才情,断句又会更增巧妙之处,许多言辞行于文章,甚或非本人无法解其意,如此方显其深奥。

    而此类文章,也多行于朝廷奏疏,又或是文人士子之间,寻常百姓不说很难见到,就算是亲眼看了,也大多只识其字,而不解其意所在。

    世人受此累,久矣。”

    刘承祖说了一大段话,都在解释句读钩勒的意思所在,并在言语之间对现今的文章大加批驳。

    同时察言观色,见张诚听得仔细,这才又继续道:“反观大将军所提‘标点符号’之法,行于文章之间,何处停顿、何处断句、何处又是重点,皆可一目了然,于习写文章记述,确有事半而功倍之效。

    尤其是初习识字作文之人,有了这标点符号的标注,便无须再逐字逐句揣摩其意,字里行间清晰无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