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过三巡,终于有人借酒装疯,戳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此番起身奏事的是一名武将,先是恭维皇上知人善任,英明神武,随后夸赞长生等人披肝沥胆,忠君报国,之后又赞扬张善统兵有方,平定了洛阳,再说洛阳城大墙高,易守难攻。

    不等那武将说完,皇上便摆手打断了他的话,“高将军,此事莫要再奏,坐下吧。”

    虽然那武将的话没有说完,长生却知道对方想劝皇上迁都洛阳,他此前一直有心事,也正是在思考此事。

    皇上既然开口,那武将便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躬身应是,屈膝落座。

    长生内心深处并不赞同皇上迁都,此时正确的做法是不接对方话茬,将此事就此带过,不过急切的思虑之后,长生却歪头开口,询问坐在自己下首的高将军为何提及洛阳。

    长生之所以明知故问并非节外生枝,而是他知道高将军此举即便不是得皇上授意,也是猜到皇上心思而投其所好,在此之前高将军喝了不少酒,此时已然面红耳赤,这种情况下高将军先前的那番话却是表述精准,意简言赅,这不合情理,除非事先自脑海里多次演练过。

    见长生竟然接话,高将军多少有些意外,不过随即回过神来,再度起身,自城防和地理等方面将洛阳与长安进行了对比并陈述利弊。

    眼见高将军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座的文臣武将不时出言补充,而皇上一直不曾说话,长生知道自己猜对了,皇上的确想要迁都洛阳,只是不确定自己的态度,此外皇上先前东巡,很可能与张善提及此事,张善的态度无疑是坚决反对。

    在高将军等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之时,长生已经开始自脑海里思虑应该如何表态了,张善虽然拿下了洛阳,但朱全忠盘踞郑州,主力尚在,此时迁都洛阳自然不是明智之举,更何况眼下国力不盛,迁都劳民伤财,对大唐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眼下皇上已经认定洛阳生出了龙气,自己若是只因问心无愧便出言阻止,无疑会引起皇上的猜忌,别的事情皇上可能不在乎,但关系到皇位,皇上很难不多想。

    缜密的思虑过后,长生最终决定两害相衡取其轻,自己不是沽名钓誉的言官,不能为了在青史上留下一个诤臣的美名就与皇上对着干,最主要的是一旦跟皇上对着干,皇上就可能疏远自己,即便到最后皇上自食恶果,导致大唐灭国,自己也做不到幸灾乐祸,袖手旁观的嘲讽皇上自作自受,这是小人之举,非忠臣所为。

    打定主意,长生开始回忆细节,此前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外奔波,没有与张善和张墨接触过,皇上肯定也知道这段时间他没和张善接触过,自己既然决定要顺着皇上,就要将事情做到合情合理,不能让皇上感觉自己事先知晓此事,也不能让皇上对张善心生不满。

    待得众人说完,长生以退为进,只道相较于长安,洛阳的确更好,而且眼下粮草已经解决,朝廷可以挤出钱粮自洛阳修建宫殿,只是眼下朱全忠主力尚在,迁都洛阳,皇上的安全很难保证。

    长生知道自己所说的这番话张善很可能也说过,不过张善可能比他说的更严重,他了解自己这位大舅哥,不当面骂皇上奢靡败家,跑去找死就算给皇上面子了。

    见长生也不同意迁都,众人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与张善通过气,不过看他说话的语气和神态也不像与张善商量过,仔细想来事实也正如长生所说,洛阳的确很危险,他和张善不同意迁可能只是为了皇上的安全考虑。

    为了说服长生,众人便七嘴八舌的讲说洛阳的优势,众人可能说的确有道理,但长生只是一直摇头,他必须等到众人提到洛阳已生龙气再松口。

    眼见长生只是摇头,终于有人提到洛阳已生龙气,长生闻言佯装震惊,“当真?”

    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长生立刻表态,“最重莫过于江山社稷,倘若洛阳当真生出龙气,则迁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