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这十八枚灵符的出现会对当下时局产生巨大影响,天庭降下这十八枚灵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矛盾集中在这十八个人身上,缩短混战持续的时间,减少无辜百姓的伤亡。

    归根结底一句话,从十八枚灵符各有所属的那一刻起,原本杂乱无章,千丝万缕的时局和战局就趋于明朗了,主天下沉浮的就是这十八个人,所有的变数都发生在这十八枚灵符之间。

    可不要小看这十八枚灵符,其中也存在着极大的变数,三枚金符无疑是最强大的三方,但三枚银符也能合成一枚金符,同理,三枚铜符也可以合成一枚银符,也就是说不止金符的主人可以左右局势,银符和铜符的主人也有各自的想法。

    好在,不管是金符还是银符,亦或是铜符,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假如说龙颢天开始追杀银符和铜符,己方众人和李焕宸一方都会心生警惕,并视其为敌。同理,假如说自己一方开始追杀银符和铜符,龙颢天和李焕宸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威胁,极有可能暗中联手,掣肘制衡。

    其他银符和铜符亦是如此,谁敢冲其他灵符不利,就会被众人视为狼子野心,并遭到众人的围攻。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短时间内微妙的平衡将会一直存在,但是一旦有人越界,尤其是金符的主人越界,微妙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说白了就是要么不打,一旦开打,战斗很快就会结束。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两日之后,粮队终于赶到庆阳地界,由于早就得到了消息,巴图鲁和李中庸陈立秋等人便同行出迎。

    己方众人此番争夺灵符可谓大获全胜,按理说庆功宴是必须要摆的,但长生却并没有在庆阳多做滞留,甚至没有与李中庸等人单独叙话,而是直接率领粮队穿城而过,继续东进。

    长生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嫌,在粮队赶到庆阳之前,吏部的公文已经到了,封李中庸为庆阳刺史,封陈立秋为定西将军。

    默契只会出现在两个聪明人之间,吏部的公文自然是皇上的意思,皇上准了长生先前所请,等同将庆阳的七万兵马交到了他的手上,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对他无形的嘉奖,不过皇上在敕封嘉奖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这个条件就隐藏在陈立秋的封号里,他此前奏请的是封陈立秋为征南将军,而皇上封的却是定西将军,征南自然是南征凤翔,而定西则是稳定西方,此举说明皇上并不想征讨凤翔的李茂贞,诸多藩镇之中李茂贞离长安最近,此前李茂贞还反叛过,皇上如果继续定都长安,肯定要消除李茂贞这个隐患,皇上不想征讨李茂贞,那就间接表明皇上想迁都洛阳。

    长生不但没有在庆阳多做滞留,甚至没有为庆阳留下粮草,此时庆阳有七万兵马,城里的粮草并不充裕,他不为庆阳留下粮草不是因为庆阳不需要,而是他若是为庆阳留下了粮草,就表明自己想拥兵自重,他必须让庆阳的粮草控制在朝廷手里,这是为官之道,亦是为臣之道。

    刚出庆阳不久,柳天林等人便寻了过来,柳天林自有铜符,能够感知到大头等人所在的位置。

    长生先前猜测无误,柳天林等人此番赶去苗疆,正是为苗人主持公道去了,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欺压苗人,苗人无奈反抗,地方官员便调动府兵镇压清剿,前后杀了八百多人。

    按照大唐刑律,死刑必须刑部核准,杀了这么多人,州府竟然隐瞒不报,柳天林乃禁军统领,亦是皇上的心腹,此番前去直接斩杀了包括刺史在内的三十多名官员,平息民愤的同时补偿钱粮,重恤苦主。

    听得柳天林叙说,长生虽然大感欣慰却佯装不满,“柳将军有些莽撞了,三品大员岂能说杀就杀?”

    柳天林也是聪明人,知道长生在担心什么,“我等此去苗疆并非得到王爷授意,而是末将等人义愤难平,自作主张。”

    长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