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他写的都是药物的名字和所需的数量,除了近百种药物,还有包括药碾子在内的一些器物,他要亲自动手进行配制。

    眼下常见的用药都是混合煎熬,除此之外研磨成粉直接口服的也有,最为精细的是制作药丸,制好之后以蜡封存,需要时直接捏碎蜡封进行吞服,这是仅次于丹药的一种用药方式。

    丹药之所以药力强劲,乃是因为炼丹时的高温将药物无用的部分都焚烧掉了,只保留了最有用的药性,故此一枚豆粒大小的丹药,可能蕴含着几十包草药的药性。

    只可惜此时炼丹的技法已经失传了,千金翼方上只提到一些皮毛,并未尽表其详。

    写好所需之物,长生起身离开,药铺将他所需之物准备好之后会派人送到御史台。

    长生随后又骑马去了礼部,途中恰好遇到杨开和大头带着捕快去抓人,长生也没有与二人说话,而是拐进小道儿避开了。

    礼部尚书早朝时曾经帮长生说过好话,长生去到之后免不得要冲人家道谢,六部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吏部,不管什么朝代吏部都是排在前面的,因为吏部负责官吏的考察任用。排名第二的就是户部,礼部在六部之中排在第三位,在太平盛世时礼部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不但负责所有的庆典礼仪,还兼顾民心教化和外邦事务。不过乱世之中礼部没什么地位,因为乱世尚武,只有打得过人家,人家才听你讲道理,打不过人家,谁会听你说什么礼节教化。

    礼部尚书是个老头子,长生的来到令其很是欢喜,长生眼下风头正劲,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可谓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最主要的是长生还管钱,而礼部穷的要死。

    对于礼部尚书的热情款待,长生心里很清楚对方是有所图的,不过他也并没有因为礼部尚书对自己有所图而心生厌恶,做人不怕别人对自己有所图,就怕自己没什么东西让别人图。

    二人之间差了快五十岁了,说话自然说不到一块儿去,长生知道对方支支吾吾,拐折圈绕是为了要钱,便主动询问礼部有什么困难。

    礼部尚书闻言喜不自胜,急忙诉苦求助,编书需要多少,发放拖欠的俸禄需要多少,购置各种礼器需要多少,修缮驿馆需要多少。

    听到礼部尚书说起驿馆,长生突然想起一事,便主动提出要去驿馆看看。

    驿馆和驿站不一样,驿馆是礼部招待外邦使节的场所,实则自安史之乱开始,大唐国力开始快速衰退,外邦属国已经逐渐减少了来朝和进贡的次数,到得此时已经没几个外邦前来朝贡了,偶尔过来的也都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国,打着朝贡的幌子过来打秋风,要钱粮。

    长生检视驿馆只是个幌子,他的真实目的是寻找会说日本话的礼部官员,驿馆负责接待外国使节,驿馆里肯定有会说各种语言的官员和差役。

    自驿馆转了一圈儿,长生便告辞离去了,他自然不会忘了借书,但书他搬不动,霍去病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单是记载霍去病事迹的部分就有几十斤重,礼部随后会派人将书送过去。

    回到御史台,长生便开始翻看记载有京官情况的卷宗,为了不引人起疑,他先前只是记下了驿馆里那个七品小官儿的姓名,此人姓陈名淼,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有日本使节和遣唐使来到时都是此人负责翻译,日本话说的很是流利。

    由于日后免不得与日本人打交道,长生便有心学习日本人的语言,但他又不希望此事被别人知道,他现在位高权重,万众瞩目,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去哪里,都很难做到隐秘,想要确保不为外人所知,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陈淼给抓到御史台来。

    不过查了半天,也没发现陈淼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这家伙是个书呆子,平日里就喜欢看书,为官这么多年也没什么劣迹。

    沉吟良久,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便喊了衙役,询问余一回没回来,得知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