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这么说罢,我总希望你不姓李。”

    李氏问道,

    “为何?”

    朱翊钧道,

    “因为历史上万历皇帝真的有几个姓李的妃嫔。”

    李氏笑道,

    “我的年龄和家庭对不上罢?晚明后宫的妃嫔如果受封,一般都会有正式的册封文书,死后都有官方记录生卒年的圹志,即使是万历皇帝临幸过却没有在万历朝正式册封的宫嫱,在天启朝也被正式追封为妃嫔,我怎么不记得历史上万历皇帝有我这么个妃子?”

    “据我所知,现在宫里只有两位于万历九年入宫的李姓妃子,一个是生了仙居公主的李德嫔,还有一个是本应该在万历十六年诞育灵丘公主,现在却实无所出的李荣嫔,这两位跟后世记录是对得上的。”

    “除了这两位通过朝廷备选九嫔选秀入宫的李姓妃嫔,万历皇帝还有哪个妃嫔是姓李,同时是在万历九年入宫的?好像再没有了罢。”

    朱翊钧伸手挠了挠下巴,道,

    “还有两个李姓妃子,一个李敬妃,一个李顺妃,是入葬神宗四妃墓的,李顺妃册封于万历三十二年,你的年龄确实对不上,可是……”

    李氏恍然笑道,

    “你怕我成为历史上的那个李敬妃?”

    朱翊钧道,

    “没错。”

    李氏想了想,道,

    “我怎么不记得有史料说李敬妃是在万历九年选秀入宫的?”

    朱翊钧道,

    “因为李敬妃这个人,在历史上本就是一个谜团,她明明是万历皇帝仅次于郑贵妃的宠妃,却来历神秘,其家世、生年一概没有文字记载,她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之中是在万历二十二年,与现在的周端嫔一同被册封为妃,可是周端嫔是被史书明确记载的九嫔之首,李敬妃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李氏道,

    “或许是因为李敬妃乃宫女出身。”

    朱翊钧道,

    “这就更奇怪了,万历朝的惯例是宫人册为妃必有所出,王恭妃、李顺妃都是宫女出身,却都不像李敬妃这样来历不明。”

    “何况李敬妃是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的生母、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祖母,朱由榔能被拥立,是因为他在当时已经是万历皇帝留下的唯一直系后裔。”

    “李敬妃更是被南明小朝廷追封为孝敬太皇太后,这么显赫的直系身份,怎么历史上对这样一位生前为宠妃、死后被拥戴为南明太皇太后的女人毫无记载?”

    李氏这时充分发挥了她作为一个学习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女性的独一无二的极大优势,她轻轻地搭上了朱翊钧的肩,淡笑着宽慰道,

    “这没好担忧的,这道理放到现代怎么讲来着?‘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嘛,你来了,我来了,这历史本来就应该跟后世记载的不一样了嘛。”

    “你害怕我是李敬妃,那很简单啊,只要你言行一致,坚持毫无私心杂念地去推动改革,消灭帝制,把权力还给人民,那这个世界上就肯定不会有‘李敬妃’了。”

    “没有皇帝,就没有妃嫔,李自成不进京、清军不入关,那就根本不会有南明小朝廷嘛,既然没有南明了,那‘永历皇帝朱由榔’也就不复存在了,你又何必为了一个将来可能不再存在的人而忧心如焚呢?”

    朱翊钧怔了一会儿,尔后展颜笑道,

    “你说得对。”

    皇帝反手覆住了李氏搭在他肩上的小手,

    “既然历史发展不一样了,我确实应该珍惜眼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