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王万岁”就能让他吃不完得兜着走。

    等到将士们欢呼完毕,一行人复又回座议事。

    杨集喝了一口水,向还在兼任辽东道行军长史的韦津问道:“韦长史,我们在城里究竟缴获了多少?都清点好了吗?”

    这几天时间,韦津与随军文官日以继夜的统计战利品,已然弄得脸颊凹陷、双眼布满了血丝,整个人似乎苍老了十多岁。而被抓了壮丁的房彦藻和房玄龄也好不了多少,只是这对叔侄的目光却是坚定了几分。

    “禀大王!物资实在太多了,卑职等人根本忙不过来。”韦津起身一礼,带着几分幸福的烦恼说道:“不过如今已将官仓大致估算过,粮食和武装装备的出入应该不大,然而来自各个贵族的物资,却是过于散乱,至今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目。”

    杨集也去巡视过,各个仓城的物资的确非常多,要么是堆积如山的粮食,要么是成捆成捆的兵甲、帐篷、马鞍和战鼓等等,至于来自各个贵族的物资也是很多很多。

    韦津接着又有些风趣的说道:“卑职以前是韦家大总管,也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但是王宫仓城的珍宝还是仅卑职大开眼界,看得目不暇接。”

    “王宫仓城物品的数目虽不如官仓多,但是收藏之物尽是奇珍,那一箱箱珍珠、玛瑙、宝石、白玉、翡翠、珊瑚、祖母绿、猫儿眼、青铜器、金器,那一箱箱金砖、银砖;那一堆堆铜锭、铁锭,着实是把卑职的眼睛都照花了。”

    说到这里,韦津脸色忽然变得异常严肃起来:“不过与这些物资相比,更为珍贵的却是古籍、字画。王宫之中有个仓库专门用来囤积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名字孤本,甚至连商周鼎、春秋战国竹卷都有,而我大隋,却很难看到了。”

    杨集沉吟半晌,说道:“海东半岛背山靠海,矿藏丰富,盛产珍珠,而高句丽立国这么久,又不断掠夺中原、新罗、百济、契丹的财富;不断的骗取中原各个政权的封赏,再加上他们又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大动荡,所以有这家底并不意外。而我中原从汉末至大隋建立初期,几乎都是在战乱之中度过,这便导致许多珍贵的古物、名家孤本毁于战火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说,高句丽在保存古物、孤本、文化传承方面确实做了杰出贡献。”

    “大王所言极是!”裴矩也是爱书的人,十分认可杨集的点评,他捊须而笑道:“也幸好是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战争,若是水淹强攻,这些稀世珍宝多半被污水浸泡、多半被冲走。大王,务必将之保护好;若不然,我等连高句丽人都不如,甚至成为罪人。”

    “自然!”裴矩这话说到了杨集心坎之上,他向韦津叮嘱道:“韦长史,所有物资都一一登记造册,而这些古籍更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务必小心装箱,务必将它们完整的运回洛阳。等到秘书省整理完毕,再酌情拓印、印刷出来,只有大量印刷、大量颁行天下,这些文化瑰宝才能得以传承。”

    “卑职遵命!”韦津抱拳应命,而后又请示道:“大王,物资实在是太多了,光靠卑职等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如今战事已毕、全城安定,且又好不容易遇到晴天,还望大王多派一些手脚干净、忠诚可靠的军队协助整理、搬运,唯有如此,卑职等人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将之清点、装箱。”

    “可以的!”杨集身边最忠诚可靠的军队首推亲兵和凉州军了,但是他如果全部让自己的人去干这种事,哪怕最后分文不取也会惹来流言蜚语、授人话柄;他稍微考虑了一下,向阴世师和杨善会吩咐道:“阴将军、杨司马,你二人立刻抽调三千骁果军、三千凉州军协助韦长史,谁敢贪墨不法,杀!”

    “末将遵命!”阴世师和杨善会起身应命,与韦津等人匆匆忙忙离开。

    这时,杨纶向杨集说道:“带方郡少说也有六七十万人,而且他们是世世代代生活‘浿水—平壤’一带的高句丽人。他们现在自愿留下,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厌战和畏战情绪十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