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民可汗。”这话听得众臣冷汗直冒,谁都知道杨集是一个惟恐天下不乱、惟恐没有仗打的人物,要是让他去

    “验收”御道,战争想不发生都难。

    “那不行!”东\/突厥杨广的旷世奇功,要是听了段文振的馊主意,意外肯定又不出意外的发生,而他的军功也将飞到九霄云外、遥不可见,所以他这次死活都不会答应了,他认为只有把杨集死死的定在中枢或凉州,自己这份旷世奇功才比较保险一点点。

    看了看脸色惨白、魂不守舍的苏威一眼,杨广又向大家说道:“卫王出任至今,没有过上一天安定的日子,等他打完这场仗,我要让他好生当这尚书令。”这一回,苏威总算是安分守己、默不作声、不再反对!

    “是!”段文段也是说说而已,他拱手一礼,正色道:“圣人,东征军将军各有封赏,唯独身为主帅的卫王没有,这个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段卿言之极是!”对于杨集的册封,杨广早就想好了,他一正脸色,肃然道:“卫王刚毅果敢、精忠报国,率孤军连克强敌,加封右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赏金万两、银五万两。”众人都傻了:“……”杨集的文武散官本来就是右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因为他在幽州大开杀戒、犯了大忌,故而被降为金光禄大夫、冠军大将军,此外还把检校兵部侍郎、检校左翊卫上将军弄丢了。

    如今兜兜转转一圈,他的文武散官竟然又恢复了过来。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个轻飘飘的册封,实在对不住杨集在辽东所立之功。

    高颎有些看不下去了,正当他要仗义执言之时,却叫杨广又说道:“卫王收复失地、生擒敌酋于辽东,雪我大隋之耻,特封其次子杨明为襄平郡公。”高颎心说这还差不多。

    与此同时,他和众人都听出了圣人的弦外之音、未尽之‘封’——那就是圣人没有把后续之功算进来;要是杨集攻克平壤、收复‘萨水-浿水’地区的带方郡,那么杨集的第三个儿子杨昌极可能也会因为父功受封为郡公。

    “圣人英明!”高颎捧了一句,便不再说话。

    “圣人!”杨达已然进入尚书左仆射的角色,他拱手道:“卫王向辽东百姓所许下的四大承诺,皆是安民良策,不过卫王也说承诺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做好又是一回事,辽东百姓更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来看待这四大承诺,要是朝廷失信于民,亦或是不法官员从中牟利,辽东百姓对大隋的反感势必远超现在。”

    “依老臣之见,安东都护府和各郡的官员目前还远远不够,朝廷在这关键时刻应当多派一些官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落实修城镇、修水利、分田地、以工代赈等等民生政策。此外,凉州执行之制最为适合安乐都护府,只因鄯善且末、大湖区、西海都护府迅速安定就是最好证明。但是从履历上看,大都护杨义臣、副都护韩洪、长史韦津都不熟悉凉州安民之治,老臣以为派个熟悉的人主导辽东政务为佳。”早朝之前,中枢收到了杨集从辽东来的八百里加急:杨集在信上一一说明了辽东诸郡存在的隐忧,以及他无法离开辽东、向南进军的因由。

    同时说安东都护府治下七郡虽然较为偏远贫穷,但它们既然被大隋收复了,就应该一视同仁,努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努力扭正百姓观念。

    若是朝廷后续的治理跟不上、导致抱有希望的辽东百姓大失所望,日后的安东都护府必将叛乱不断,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的同时,也将消耗朝廷大量人力、财力。

    这本来也是杨广召集重臣前来同明殿议事的主要话题,不料经过苏威一

    “闹”,搞得

    “主次不分”了;一听杨达提起,杨广立即皱眉道:“凉州安民、治理之制,基本上都是出自卫王之手;论熟悉,没有人超过他,可他毕竟是尚书令、凉州牧,焉能长期待在辽东?”杨达拱手道:“圣人,老臣说的人选不是卫王,而是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