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想了一会儿,又问道:“刘权等人比较起来,你们认为谁更适合当这河间郡守?”郝瑗思索片刻,说道:“李琼、柳武建是武将出身,他们虽是当过太守,可机变不足、对新政的理解也不透彻;我以为刘权和王威、梁默都可以;如果可以的话,刘权可为太守、王威可为长史,两者配合,必将威力倍增,同时也知道如何去配合幽州的萧时文。”

    “好,我立刻就给圣人写信,让他充分利用这个良机。”杨集说完,又向两人吩咐道:“你们以我的名义,分别给萧时文、刘权各写一封信,让他们做好准备。”

    “遵命!”郝瑗、凌敬拱手应命。。。。。地缘决定政治这条政治哲学,不仅适用中原,而且也适用于高句丽。

    高句丽国内势力受大山大河隔绝,经过长达千年时间的相互兼并,最终形成十分牢固的涓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由于五部掌控的地盘各据一方,故而又被称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内部。

    这五个顽固的大部在长期的权力斗争过程中,各自抱团取暖,又演变成南北两大政治集团;两者以鸭渌水为界,北方属于渊氏集团,南方属于高氏集团。

    高丽句君王把都城从鸭渌水北岸的国内城迁到南方的平壤城的目的,其实和杨广迁都一样,都是为了摆脱自己控制不了的势力、都是为了跳出对方的包围圈,只有自身安全了,才能展开后续的改革、才能剪除威胁王权的渊氏集团。

    高句丽现在有一个京城、两个陪都,京城为南方的平壤城,陪都是中间的国内城和北方的辽东城。

    辽东城是北方的中心,同时也是汉朝的襄平城;高句丽尽占辽东平原以后,将襄平城更名为辽东城,并且重新扩建。

    如今的辽东城呈四方形、城周四十里,有东、南、西三座城门,整体规模宏伟、高大坚固、易守难攻。

    此城内部和都城平壤一样,由里外两重城垣隔为内城和瓮城。在辽东城金碧辉煌的行宫内,高句丽国王高元站在窗前,目光望着墙壁上的舆图。

    高元年过五十,长得身材魁梧、极为壮实,眉宇间的王者之气不怒自威,他是平原王高阳成之子,565年被立为太子,590年平原王死后继承了高句丽的国君之位,继位之初,他主动向大隋称臣,受杨坚册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坐稳国君之位后,高元又向隋朝提出要求,希望杨坚升其为王,对此要求,杨坚也答应了。

    然而高元将杨坚的仁义视为软弱,以为大隋在突厥汗国的威胁之下,不敢拿自己如何,于是在598年亲率高句丽联军侵扰大隋王朝。

    此举既是为高句丽拓展国土,同时也是在北方塑造自己的名望和权威,要是成功将势力扩张到辽水西岸,就能用自身战功来盖过渊氏。

    但隋朝的强势出乎意料,再加上渊氏集团又抱着冷眼旁观、袖手旁观的态度,高元只好向大隋惶恐请罪,自称

    “辽东粪土臣元”。此之以后,偷鸡不着蚀把米的高元在北方的影响力和名望江河日下,更是沦为渊氏集团内部所传颂的笑料、笑柄。

    高元虽然对渊氏集团、渊氏异常不满,可是心里也很明白,双方只有抱成一团,才能度过一切危机。

    其实高元自开皇十九年后,就主张向隋朝称臣,尤其是杨广登基为帝以后,他称臣之心更重了,他和乙支文德等南方势力主张全力向南发展,先集中全力统一半岛后,再以一个整体与隋朝博弈。

    但是渊子游和渊子澄为首的北方势力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隋朝在杨坚时期,就把兵强马壮的高句丽视为威胁,只是当时历史条件还并不成熟、首要之敌是突厥汗国,于是只好在高元上表请罪后,顺势作罢。

    如今的突厥汗国已经被打得四分五裂,隋帝杨广无论是出于东北方的安全、还是出于雪耻之心,都要向高句丽动兵,再加上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