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世师这一路;两人率领一万骁果军杀奚族大酋长奚仲,夺取四万奚族联军的军权后,再向黄龙城集结。

    杨集解决了幽州贪官污吏之后,领着一万凉州军走燕山北道,日夜行军赶向主力军所在的辽东黄龙县。

    前往黄龙县的草原上到处是运输粮草物资的民夫,其中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奚族牧民,但更多的却是修辽西走廊官道的刑徒、,以及异族俘虏和奴隶。

    这些刑徒都是犯过罪的人,只要给他们一个活命和赎罪的机会,朝廷无论让他们做什么,他们都愿意。而历朝历代的很多工程,一般都是以这些人为主体,在做工期间,如果他们逃跑了,他们的家人则要加倍承担他的罪,故而刑徒服刑期间,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跑,所以他们比较自由,监管他们的人,也不多。

    异族俘虏和奴隶多数是从凉州那边弄来的,俘虏前者好理解,奴隶则是凉州通过人口贸易弄来的。这两种人来历多样、参差不齐,加上又不是本族人,所以做的活,向来是最重的最危险那种。

    为了防止他们在运输粮食途中逃跑,便加派监管的力度,而监督他们的对象,就是一起运输粮食的大隋的刑徒。

    刑徒毕竟是本族人,远比异族可靠可信;官府本来就承诺打完仗、修好辽西走廊官道,就会放他们回来,此番授予他们监督权之后,无疑是加重了他们的参与感、责任感、使命感,不仅本人不会逃,反而很负责的帮助官府监管异族人。

    至于异族人,既然都被称为异族了,他们在大隋王朝又哪有自由和人权可言?

    路上除了数目众多的“民夫”,还有运送粮草辎重的长长的车队,满载草料的马车格外体型庞大,每一辆都需要一人趴在丈许高的草料堆上控制大车平衡。与草料车相比,最多的还是粮车,每一辆至少可以运送四五石粮食。

    杨集队伍走在运粮队的一侧,一路上都听到‘吱吱嘎嘎’木轴转动声,每当有车子陷入地下,民夫在‘一二三’的呐喊声中,奋力将大车推出。

    除了官方安排的运粮队,还有独孤家、窦家、李家、韦家的粮队,他们所承诺的粮食先是通过海路、辽水送到柳城郡怀远镇码头,然后再将一部分通走陆路运到黄龙县,他们的民夫主要是就近雇佣的百姓,当然也有自家的奴仆。

    杨集的队伍刚进入黄龙县境,一名斥候便带着十多人策马赶来:“启禀大王,邓太守求见。”

    为首之人是一名中年男子,他穿一身行动方便武士服,唯一能够代表他身份的,便是亲兵打着的旗帜,此人正是柳城郡守邓暠。

    “下官邓暠参见大王!”走到近处,邓暠翻身下马,向杨集行了一礼。

    “邓太守免礼吧,不知邓太守此事,所为何事?”邓暠是一个能吏、良吏,但是杨集对他,却是好感欠奉。

    只因邓暠虽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治理地方的经验,为人也很清廉、很尽忠职守,但是他当年却犯下“敌我不分”的大错,他不但对境内百姓采用仁义之政,而且对契丹人也是一视同仁,他希望用仁义来感化野心勃勃的契丹、使之仰慕大隋,自发自愿的融入大隋之中。

    然而柳城郡军民因为他这个当首领的,对外奉行了所谓的仁义之策,这才导致战力强悍的边军麻痹大意;契丹人也是因为他的仁义而野心膨胀,不但认为大隋软弱,还屠杀了柳城数万军民(时称营州。)

    杨集当年率军就位后,第一时间想杀的人,不是契丹贼子,而是这个仁义不分敌我的太守;要不是必须用他来稳定后方、安定人心,杨集早就一刀把他给宰了。

    邓暠看到杨集冷着脸,摆着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心中异常苦涩,他明白杨集为何对他如此冷漠,而他本人其实也因为当初之过,一直倍受煎熬。可是事已发生、悔之莫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打起十二万的精神来治理地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