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格格不入,如果继续保持着寥寥无几、可有可无局面;不但不利于日常运行、振奋士气、凝聚人心,而且帝王和文武百官一旦关注此事,难免惹来诸如「谦卑而近伪」的流言蜚语。」

    「承渊之言,也是我顾虑之所在。」杨集闻言点了点头,向郝瑗说道:「官当到我这种地步,如果说我毫无权力之心、如果说我还像以前那般毫无上进心,只怕没有一人相信。因此我打算随波逐流,把应该有的属官都配上,并且一一上报朝廷,你认为如何?」

    郝瑗皱眉思索了一会儿,目光注视着杨集,沉声道:「如果大王决定把所有两百多名属官全部配上,那卑职可就执反对意见了。」

    「承渊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杨集是想到了这件事,又意识现在的属官体系有「「谦卑而近伪」」的隐患,便趁机将此事说出来。希望足智多谋的郝瑗参谋参谋,帮着分析一下利弊,并不是说立刻就要全额配备。

    「卑职反对的理由有三。」郝瑗默默在心中打了一下腹稿,然后沉声说道:「大王如果遵照朝廷规矩全额配备的话,大王所任用推荐的人必将有能力的心腹之士、忠诚之士,一旦如数上报朝廷、宗正寺,大王和太妃坚持多年的「藏锋于鞘」之策化为乌有,王府的实力、人才优势、人脉关系都将大白于天下。这是隐患之一,也是卑职反对的理由之一。」

    「其次,在卫王府人才「大白于天下」的前提之下,文武百官不但对属官们加以关注,而且对他们本身的人脉关系加以分析、勾连;要是属官们表现惊艳,那么属官自身的关系必将被文武百官叠加到大王身上。之后,政敌们定然据此大作文章,营造出大王势力遍天下、关系网遍天下的声势;而诸如养精蓄锐、「拥才自重」、心怀不轨的流言,也将四起于朝野。圣人虽然对大王信重无比,然帝王终究是以江山为重的人,他在人云亦云之下,又看到大王属官确实十分完备、人人都有能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见到杨集面色肃然,露出了若有所悟的神情,郝瑗暗自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大王,至于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承渊有话只管直说。」杨集听了郝瑗前面的两个理由,已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此时听到第三点更为重要,而郝瑗却显得有些欲言又止。

    【鉴于大环境如此,

    「喏!」郝瑗默默地想了一会儿功夫,这才苦笑着开口道:「大王,先帝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将官吏任免权一律收归中枢、官吏的任免权一概由吏部掌握、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枢任免。与此同时,先帝不仅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幕僚,也禁止有开府权之人自行录用幕僚,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对九品以上的官员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在这个规则之下,大王对于王府属官实际只有举荐权,而不是最终的决定权。」

    郝瑗凝视了杨集半响,他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大王,吏部对凉州官员任命的时候,圣人要求他们必须听取你的意见,如果你不答应则不通过、如果你答应则通过,这是莫大的信任与荣耀。但是往坏处去想,圣人这又何尝不是在试探你?大王要是对吏部推荐的人纷纷否决,圣人又作何感想?他会不会认为大王将凉州据为己有呢?」

    「或许圣人现在不会这么想、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然而帝心难测,谁也不敢保证日后他如何对待大王。万一他以后有了疑虑,那么大王之前的种种作为、王府的属官体系,以及卫王系成员便是心怀不轨的

    最佳证据。有鉴于此,卑职建议大王不要过于看重这个所谓的决定权,适可为之方是上上之策。」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杨集听到这里,额上不禁浸出了冷汗:正如郝瑗所说这般,帝王心思谁也难以预料,或许杨广现在没有想这么多、而且也的的确确是放权给自己,让自己替他把关。但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世态也将因时而异,日后他还会这么想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