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崩溃呢?这又做何解释?」

    「凉州经济体系之所以没有被庞大的军队拖垮,一是朝廷长期支持钱粮、武器装备;二是凉州军这些年一直以战养战、一直掠夺异族的财富。两相结合,便构成了士兵的俸禄、军饷、日常开支,而伤亡士兵的抚恤也是源于这两大板块。凉州军要是没有这两大收益,单凭凉州自身的赋税和收益,根本养不了那么多军队,若是强行为之,那就是穷兵黩武、自取灭亡。」杨集看着杨广,继续说道:「大隋常备的京兵、骁果军士兵就有三十多万人,如果加上各州边军、郡兵,常备兵力少说也有五六十万,要是再把七十多万名府兵改成常备军,总兵力就有一百三十万左右。朝廷要是供养这么多士兵,那么大隋国库不出十年时间,就被数目庞大的军队耗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军制便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大隋王朝没有后世的经济基础,根本就无法在全军推广募兵制,若是强行为之,一定跟先军政策的老苏一样,落得贫困潦倒、自取灭亡的下场。

    所以在杨集看来,不管是府兵制也好、还是募兵制也罢,没有更好、只有更合适;而对于当前的大隋王朝来说,现行的府、募并行的军事政策,就是最好、最合适的军事政策。

    更何况以现行的军事体制,大隋王朝就打得天下无敌手,成为人见人怕、四海臣服的天下霸主;军事实力之强、兵锋之盛,便是大隋四周所有异族叠加起来,也是略有不如。

    既然如此,又何必傻乎乎的过度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

    听了杨集这番话,杨广陷入深深的沉思。

    府兵萌牙于北魏,草创于西魏时期的宇文泰,西魏府兵主要是把鲜卑兵、关陇地区军户、关陇豪右所领的子弟兵和奴隶纳入军事系统之内;在户籍编制上,府兵全家都是军籍、不编入民籍,他们一律归军队管理,官府管不了他们,从而构成了一个不受政府管理的军事体系,这便是俗称的军户。

    军户不用缴纳赋税、不用服劳役,平时半月训练半月宿卫,战时再出征。到了宇文护当政时期,他把府兵征召对象扩大到九等民记中的上等民,后又扩大至下下等民户,由于府兵可以免除赋税、奴隶从军也能免奴籍,故而北周青壮纷纷***,从而便北周府兵此直线上升,至消亡北齐之时,北周的府兵士兵已有五十多万人。所以说府兵制的确立,不仅让势弱的宇文泰避免了「身死道消」的下场,还壮大了西魏、北周、隋朝的军力和国力,此消彼长之下,周亡齐、隋亡陈就成了必然之事。

    但是宇文泰投靠元修时,高欢不仅是一个十分厉害的枭雄,而且还拥有压倒宇文泰的军事力量,同为枭雄的宇文泰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当西魏的鲜卑力量被东魏消耗殆尽,宇文泰不得不启用汉人豪族势力,慢慢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便应势而生,最终形成势大难制、皇帝轮流坐的关陇贵族集团。

    多年战乱下来,关陇贵族成了最大赢家,牢牢了占据天下六七成权力、财富、军力,而各地骠骑将军府,更是成他们代代相传的「私人之军」。

    所以杨广想要整改府兵的目的一是本着兵在精不在多的理念,希望通过裁撤一些骠骑将军府、解放出更多人口来发展经济;二是消弱、甚至掐断关陇贵族把持天下的根基,一旦兵权尽归中枢,关陇贵族各大世家门阀便是拥有再多的财力、物力,也无法向以往那样左右朝堂、废立君王、改朝换代。然而即便是英明神武的杨坚也

    是因为关陇贵族的支持才得以代周立隋、坐拥天下,后来更为了消灭南陈、打败突厥汗国,不得不对关陇贵族采用步步退让、步步妥协的政策,等到这两大战略完成以后,关陇贵族较之以往,何止强大了数倍?

    再加上杨坚当时已经年迈体衰,一切以平稳过度为重,故而想收权而不可得,只好把打压关陇贵族、削弱世家门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