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囊括了进去,渊子游也趁大雪封路这段时间,大力加强各处关卡防御。

    对于高句丽来说,他们觉得杨集在兵力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大雪封山,又使隋朝内地的军队、物资补给跟不上,所以隋朝在冰雪融化之前,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这便给了他闪更多准备的时间。

    至于高句丽长城,也因为这场大雪的缘故,给渊太祚争取到了很多时间,虽说长成不能一天建成,可是高句丽百姓在他不要命的驱赶之下,北方长城很多关键地方的城基已经悄然成型,这么做是否会死人,并不在渊太祚的考虑之内,只因举国上下都认为相当整个国家的安全,区区的小牺牲,还是可以承受的。

    而杨集向渊子游发生的辽水冰面上会谈的倡议,自也被渊子游以大雪封路、不良于行而推到了阳春三月。

    虽然他们眼馋“契丹”这块肥肉,但是渊子游也没办法,不管他再怎么不甘、再怎么求战,而国内的主和派始终不支持。当然了,主战思想其实也是他渊子游的一个立世之基,并不是说他傻乎乎的认为隋朝打败,若能对峙而不打,他心中其实也比较欢迎;因为这样一来,便给使他暂时度过一段时间政斗的时间。

    重要的是,渊子游虽然是高句丽强势崛起的名臣,他在高句丽的地位等于同好汉之萧何、蜀汉之诸葛,但渊氏的实力终究不如深入人心的高氏,在国君猜忌、并且联合三大部施压的情况下,使他们兄弟在国内的处境很不好,要是国际形势这么平静下去,他们“打下来江山”必将被步步吞并。

    但此刻,在他们兄弟的渲染之下,民间的声音慢慢向“抵御外敌为上”统一,面对强大的外敌压力、国民声音,国君高元也不敢做仇者亲、亲者痛之事,故而现在这种紧张局势对于渊氏来说,是难得的喘息的良机。若是隋朝再这么配合着对峙下去,其实打不打,渊子游都不在意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不愿和杨集会面,多少也是出于以上的考虑,毕竟大隋一旦和高句丽和谈了、退兵了,那么高句丽的矛盾便从国外转入国内,对准备不足、实力不如人的渊氏实非好事。

    究竟能拖到什么时候,且看着吧。

    另外一个让渊子游振奋的消息,是乙支文德死了。

    乙支文德固然没有像史上那么一战封神,可是渊子游也没有两次击退杨广之功,所以两人的名望虽有差距,但也不是很大。

    高元这个国君,其实比他老子高汤还有本事,而且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君王,他虽因渊氏兄弟支持才坐稳了王位,可也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这便导致他的权力、自由被渊氏步步夺走。

    如今的高元就跟杨广一样,正在高句丽努力收权、夺权,打算把一切权力收归‘国有’,在他和渊氏派干仗的时候,乙支文德堪比是隋朝之杨集,为高元出谋划策,以国家的名义、民间的影响力夺回了原属渊氏的权力,渊氏是没有太多影响力、民间声望的臣子,虽是十分不甘,却也无能为力。

    可是现在,乙支文德这个坚定的有能力的改革派死了,渊子游觉得自己热血沸腾,而受了多年的窝囊气,也有了宣泄,至于京城风传的“大对卢联合隋朝弄死乙支文德”的流言,渊子游现在并不怎么在意。

    只因他知道高元需要他,再加上乙支文德死了,高元定然会安分下来,而高元一旦安分,那便是渊氏的蓄势的机会。

    “出兵?”年后的辽东城之中,渊子游看着提出建议的儿子、渊太祚,皱眉道:“我们兵力虽多,但隋军严防死守,以他们当前的兵力而言,坚守到开春,完全不成问题,当前,隋军虽然无法调兵,可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重要的是隋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打烂一个辽州,对他们而方,并不是大损失;可是对我们高句丽、我们渊氏来说,辽东一旦打烂,那就是伤筋动骨了。”

    说到这里,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