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相同,看着好像只是把连弩放大了无数倍,但是这种放大的设想,以前不是没有工匠想过、也不是没有试过,只不过材料的不好、防震能力的不足,使其设想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由于回弹力道太大,所以这种太过复杂的设计,往往会令重型连弩散架,天工署的工匠失败了几百次,才初步试验成功,但是要想大规模的用于实战,显然还是不行的。

    张重向上前观看的杨集介绍道:“大王,我们先以坚硬的木材制作了一架重型连弩,最后只能连发六矢,而且射程也会大打折扣,做成九连射的时候,仅仅只是发射几轮之后,就被弹得散架了”

    “现在这一架,以韧性很强的青铜为弩身,弩身虽然笨重了一些,可由于铁箭换成了沉重而坚硬的枣木箭,所以整体增加的重量并不多,而且枣木矢比起铁矢,还有易制、便宜、容易补充等特点。另外,由于枣木箭比铁箭轻,射程也便上来了。”

    杨集拍了拍加冰凉的弩身,说道:“演示一次看看!”

    青铜制成的弩身是十石力的大黄弩,一个人是无法拉开上弦的,必须由两名大汉共同蹬踏上弦,弦上好后,张重把九支弩矢放进了孔。

    装完箭矢,张重拱手道:“请大王试弩!”

    杨集看了看前面的木人方阵,两者距离大约有三百步左右,也就是说,这种重型连弩的有效射程其实就是三百步左右。他上前扣动悬刀,只听‘咔嚓’一声响,九支长箭呼啸而出,砰砰砰的钉在了木人的身上。

    让杨集感到惊讶地是,九支弩箭除了中间三支钉在中间的三具木人以外,另外六支是以扇形的方式散开了,显然这是一架散射的弩。

    三百步射程的弓弩,在这个时代算是狙击步枪一般的存在了,而且再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毕竟这时代没有瞄准镜的存在,也没有那么多百发百中的神箭手,所以一旦超出三步的距离,怕是没有多少准头了,但是这种重型连弩箭矢密集、杀伤力强、杀伤范围广,而且还是散射,若是放在城头之上,用来对付密集进攻的方阵,无疑是一件大杀器。

    “大王,我们准备研制两种重型连弩,分别是用来守城的木轮型、野战的车载型。”张重看了杨集一眼,歉然道:“这一架连弩是十石大黄弩的弩架,目前只能用不测试,还无法大量装备军队。主要是矢匣承受不住十石弓力的撞击。”

    杨集也知道研制武器的艰难,而且天工署的工匠既然制出了测试款,便表示成功了一半,日后只需在材料、实力问题上改进,便可大规模的装备全军了。

    他想了想,又问道:“如果换成弩力小、射程短的弩身,寿命会不会好一些?”

    “这个自然可以!”张重见杨集没有责怪,便松了一口气,语气轻松的介绍道:“若是换成五石力的弩身,它就不会散架,不过射程也会减少一半,若是加上绞盘,一名士兵就可以上弦。但是距离短成这样的话,容易被骑兵冲上来破坏,若是前方的长矛兵、刀盾兵顶不住,恐怕会成为敌人的战利品,所以还要继续改。”

    “考虑得很周全,接下来继续改。”杨集默默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按照一场持续半天时间大战来考虑弩的寿命,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再找轻便、便宜的材料替换。此外,还要考虑士兵的臂力问题。”

    张重恭恭敬敬的躬身道:“还请大王明示!”

    “一名士兵开了二三十轮弓,臂力就会严重下降,而重弩常用的绞盘实在太费臂力了。”杨集说道:“这一方面,我认为你们可以让机关大师参与进来,如果能够加上省力的机关,那就更好了。”

    张重笑着说道:“其实大王说的用机关来省力的问题,何工曹(何妥)其实也提过,我们现在也朝这方面研究了。只是由于机关部件比较细致、复杂;所以制作出来的机关弩省力是省力了,可散架的机率的增加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