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起一只烤好的羊腿,狠狠地咬了一口,向待命的亲兵传令道:“告诉将士们,我们两刻后出发,食就在路上吃,敢胆拖延者,斩!”

    “喏!”亲兵们闻声而去。

    由于野狼湖距离范夫人城只有百余里,隋军士兵一直保持着随着可以作战的状态,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所以当集结的号令响起时,将士很快就集结了起来。

    这次西征,杨集虽然率领五万大军,但是由降兵组成的各支偏师尚未全部到来,他此时的兵力只有两万名隋军、两万名降兵,不过来犯之敌只有两万,杨集便安排一万隋军驻守大营,其余士兵列队出征。

    杨集在出征之前认真考虑过此次西征,他觉得极有可能和兵力远超自己的突厥兵发生大军团作战,如果自己在这种大战中,继续采用以往的全军皆轻骑的战法,一定会吃大亏;即便取得了后的胜利,自身也会伤亡惨重;而且双方都是骑兵,如果敌军在关键时刻选择退缩,他也很难达到歼灭敌方有生之力的目的。有鉴于此,便把两万名隋军改成多很多个兵种。

    这两万隋军虽然也都骑着马、也能在马上作战,可是他们一旦下了马,那便是配合默契的多兵种步兵战阵,既有弓弩兵、长枪兵,也有刀盾兵、跳荡兵。

    至于没有系统学过战阵之术的降兵,还是以骑战为主的骑兵,他们的武器装备得到优化之后,杨集便分成了陷阵骑兵、轻骑兵、重骑兵、弓骑兵,每个兵种的职责都不一样。

    这种步骑结合、多兵种作战的方式,其实是杨素所创。在杨素之前,中原主将因为担心军阵抵御不住骑兵的冲撞、来回射杀,长期采用步兵和战车、骑兵相互配合的战术。

    每个军阵外面还鹿角、拒马、铁蒺藜等物;而骑兵,分别由各个方阵的主将率领部署在军阵最中间,只有打到敌方败退之时,骑兵才会走出军阵,朝着敌军掩杀而去。可是由于军阵之外有大量的障碍物,当步兵清理干净、骑兵再杀出去时,敌人已经逃之夭夭,甚至很多时候,还被重整旗鼓的敌军骑阵逐个击破。

    杨素认为中原军队过于注重防守而轻于进攻的缘故,白白把进攻的主动权一直属于敌军,甚至连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不打,都由胡人说了算;最终导致本该是大胜的战争变成小胜、小胜变成损失相当的平手。如果没有打破这个持续千多年的桎梏,那么中原军队将永远处于心理上的劣势,将会继续害怕胡骑。所以他与数十上突厥兵交战之时,抛弃了陈旧落后的车、骑、步互相护卫的保守阵法,大胆的采用骑兵突击的战法,最终取得了辉煌大胜。

    战后,各大将帅受此战鼓舞,纷纷改良战术战法,使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战法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但是再好的战阵,也要看主帅是否指挥得当,如果不能审时度势的做出正确判断,最终的结果也是白搭。

    而杨集,虽然取得了一连串大胜,可他历来都是以奇谋之道为上,终究还是缺少堂堂正正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所以杨集在杨素那类老牌名帅眼中,始终还是一个初出茅庐、不能以大战相托的毛头小子。

    毕竟奇诡虽好,可风险也大;杨集要是做不到正奇结合,一般也就只能打一打普通的战争,如果让他指挥那种决定国运的战争,很容易被敌方将领所利用而大败,最终导致大隋国运都会受到重创。

    杨集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所以他这一次,决定以堂堂正正的战阵之术去迎战来犯之敌,权当是训练自己的统帅力。

    杨集身穿铠甲,手持“透甲乌金槊”站在点将台上,而他身前是千名身经百战的玄甲亲卫。

    大军集结不久,一名施令官飞马来报:“大王,时间已到!”

    “你们之中有汉人、有羌人、有鲜卑人、有铁勒人、有胡人、有粟特人。在几年之年,不少人与我一起杀过穷凶极恶的的突厥人,将突厥人赶出大湖区。然而该死的慕容卑,背叛了大家,他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