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杨集、西有杨义臣的窘境。

    代州战局的恶劣一面,也从李景这边开始向乔钟葵倾斜。当然了,这个倾斜只是暂时,毕竟乔钟葵的兵力优势摆在那里,而朝廷的三路人马加起来也不如他多,并且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如果他能大破杨义臣、杨集中的任何一支军队,获得最后的胜利仍然是他。

    。。。。。。。。

    当天中午,杨义臣率领朔州两万步骑从西陉关来到了枣林镇,从杨集“手中”接下了正面堵敌的任务。

    朔州属于并州总管府管辖,杨谅在起兵之前,多次派人拉拢杨义臣;但是原姓尉迟的杨义臣长在宫中,杨坚当初见他长于骑射、有统帅之才,而且长相还酷似老朋友尉迟崇,便赐杨义臣国姓,正式将他编入杨门家谱中的孙子辈。

    杨义臣谨慎忠厚,自小以横戈杀敌、轻生重义、马革裹尸的父亲为榜样,对杨坚异常忠诚;杨坚现在虽然已经不在人间了,但是他在这场兄弟夺位之战中,仍然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杨坚选择的杨广,对杨谅的拉拢不动于衷。

    杨义臣知道杨谅有不臣之志、谋逆之心,所以当他得到杨集、李景示警信,便立即集结军队,及时率军支援代州。

    在南下途中,杨义臣一直感到担心,因为他的兵力只有乔钟葵的一半,如果乔钟葵知道他率军来援,定然集中重兵先打他一个以逸待劳,然后再调头去对付李景,那样的话,长途来援的朔州军必败无疑。但是当他听说杨集率先率领一万幽州精骑来援,顿时大放宽心、备受鼓舞,有这一万精骑助战,他至少有八成胜算。

    不过杨义臣还是有些担心杨集率领的幽州军不配合,只因现在的战局已经变成了以朔州军为主,如果朝廷的军队大胜叛军,首功便是朔州军,而不是率先入境牵制乔钟葵的幽州军了。以他对杨集了解,杨集肯定是不在乎这个首功的,但是他临时指挥的幽州军又岂能答应?

    正想着心事,亲兵在大帐门口禀报道:“禀总管,信使回来了,而且卫王还遣使回访。”

    “哦?请他们进来。”杨义臣正想着自己的使者何以迟迟未归,他们便来了,真是巧了。

    片刻功夫,两名家将带着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走进大帐,杨义臣得觉此人十分面熟,可一时想不到此人是谁。就在他思忖之际,这名青年拱手行礼:“卫王座下李大亮参见杨总管。”

    杨义臣一听,立即想了起来,笑着说道:“你是李充将军幼子吧?”

    “正是卑职!卑职以前跟着大王入宫,多次听您授课、受益匪浅。”李大亮再行一礼,微笑道:“多年不见,杨总管风采更胜往昔了。”

    “嗨!以朔州马邑吃了多年的风沙,哪有什么风采可言。”杨义臣确认李大亮是故人之子,且还听过自己的课,心中十分高兴,热情的说道:“李老弟请坐。”

    他不知李大亮是什么官职,又没有正式的师徒之谊,一时间又想不出合适的称呼,只好叫声老弟了,又让人端来一碗酪浆,笑着问道:“李老弟现在官居何职?”

    李大亮坐了下来,闻言连忙答道:“卑职现在是王府录事参军事。”

    杨义臣见他一身铠甲,本以为他是个武将,不料却是一个文职官吏,不过想到卫王府稀奇古怪的管理方式、文武不分的官制,便又释然了。

    李大亮此时也渴了,端起亲兵送来的酪浆一饮而尽,然后说道:“杨总管,公子本想亲自和你商议作战之事的,但是他初掌大军,也只好让卑职这个熟人前来与总管详谈了。”

    “王叔不是打了一仗么?这初掌大军又是何意?”杨义臣深好奇的问道。

    李大亮犹豫了一下,但他还是坦率的说道:“公子是客将,幽州军名义上是由他掌管,但实际上掌控这支军队的人却是中郎将赵十住和贺兰宜,而幽州士兵也是他们手下的士兵,所以这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