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强大的敌国。但是令慕容邕感到揪心的是:慕容伏允对这一切全都置若罔闻,如今的外部形势稍有起色,就迫不及待的准备“削藩”了,难道就不怕内乱再起吗?

    就算没有爆发内乱,要是惨遭压迫的镇边大将纷纷降了隋朝,又该怎么办?

    。。。。。。。。。。。。。。

    就在吐谷浑上下心思各异之际,隋军却是偃旗息鼓,包括杨集在内,大家不疾不徐、各忙各的,仿佛都把吐谷浑放在了一旁。

    事实也是如此,毕竟大隋执行的是军备竞赛,准备用对峙的方式耗尽吐谷那一点微薄家底,每拖一天,吐谷浑的国力就会衰弱一分。如果隋军急匆匆的挥师登上高原,这才是正中慕容伏允下怀呢。

    更何况各个对峙点的主将都是能征善战之士将,而且兵力也不比吐谷浑少,杨集真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去担忧的。

    如今从地势上看,杨集已经从东、南、西三面封锁了凉州与吐谷浑的一切联系,除了必要的官方来往之外,几乎不准一个吐谷浑人入境;而东南方,周法尚又牢牢的锁死了吐谷浑入蜀之路。随着这个封锁圈的最终形成,使吐谷浑腹地陷入了“冂”字形的中间。

    吐谷浑要想甩脱这个框架,要么和隋军决死一战,不过杨集认为以前封死和谈道路的时候,慕容伏允或许还有背水一战的勇气,但是随着和谈大门的开启,他又有了新选择,怎么可能来打必败的仗呢?

    下午时分,杨集正坐在总管府官署内白批阅公文,吐谷浑已经可以抛到一边,而前去草原讹诈的请示,朝廷尚未批复下来,所以这等待的日子里,也是杨集最为清闲的时刻。

    这时,尉迟恭快步而入,向杨集行礼道:“参见公子!”

    “起来吧!”杨集放下公文,笑着问道:“敬德有事吗?”

    尉迟恭略略犹豫一下,拱手道:“我想问问公子,咱们几时去草原?”

    杨集看了他一眼,“你问这个做什么?”

    尉迟恭讪讪的说道:“公子,能不能让我带一支军队?”

    说到这里,尉迟恭目光认真的看向杨集,毅然道:“让我带一团即可,如果不……”

    “你说多少?”杨集听得目瞪口呆,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尉迟恭。

    大隋军队平时实行府兵制,哪怕常备军也不例外,即是耳熟能详的五人一伍、两伍一火、五火一队、两队一旅、三旅一团、五团一军府,伍设伍长、火设火长、队设队正、旅设旅帅、团设校尉、府设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

    可是到了战时,军队必须进行重编,在团之上又另外增加更高的作战单位,这个独立出去的最高的作战单位就是军团,军团的主将就是主帅之下的统兵大将;而人数方面,一军是一万六千名士兵:其中有步兵八千人,以两千人为一营;骑兵是四千人,以千人为一营;另外有辎重兵四千人,也是以千人为一营。

    再往下的编制是五人伍、十人火、五十人队、百人旅、三百人团了,军职也伍长、火长、队正、旅帅、校尉到仪同、偏将、亚将、将军,等级分明、条理分明。

    尉迟恭已经辞去了朝廷的军职,他所说的“一团”自然不是军团,而是平时的三百人那种。然而这样一个牛逼的人物,竟然只要求带三百个大头兵,杨集怎么可能答应呢?

    “公子!”尉迟恭以为杨集不答应,低声说道:“若是一团不行,哪怕一队也行。”

    “一队?亏你说得出口。”杨集摇头失笑,他已经成功的把薛举、李大亮、朱粲带成了三条咸鱼,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愿意办事的人,岂能答应这个丧尽天良的要求?

    尉迟恭问道:“那是多少?”

    “刚从刚从祁连山下来五千名士兵,不但是百战老兵,而且有一部分是随我杀入大湖区的士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