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在于元善见的冲突中!

    尽管到最后高澄有意示弱,君臣关系如初收场。

    在外人看来。

    高澄和元善见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已经开始日趋明朗化,就差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也就出大事了。

    人们私下里都议论纷纷,观望着这两个帝国的绩优股,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歧。

    看好高澄的,认为他手握兵权,又掌控了晋阳一带。

    让元善见收拾铺盖卷滚蛋那是迟早的事。

    “这种骑墙派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

    这就像炒股票一样,看似潜力股的那支,要是及时不抛,往往就会跌的很惨,这本身就是一种让少数人欢笑的风险游戏。

    看好皇帝的人虽然不多,却像操纵股票的幕后黑手一样神秘,更有甚是都不知道这些人躲在哪里,长什么样。

    只能借着那些不断释放的信号弹。

    懵懵懂懂的感觉到他们确实存在,而且就离元善见很近。

    就在高澄如日中天之时,邺城又有一首童谣传出。

    “百尺高杆催折,水底燃灯灯灭”

    这句童谣精准的预言了,高澄将会是此次博弈的最终失败人选。

    一些大事件发生以后,人们总会习惯性的回忆一些事先的征兆,以证明一切事情的发生绝非是偶然的,借此解释那些人们不能理解,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高澄出事的前几天,崔济舒于邺北宫门外,在那些王公贵族面前无缘无故的吟起一首诗。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下世,预知离世,部曲,将军统帅的士兵,亦罕存,会有新的将军重新接管,旧部将不会存在。

    之后也被人拿来疯狂的炒作,认为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注定。

    更为不解的是,崔济舒诵诗时突然声泪俱下,音调惯而升高,鸣声凄厉,念完以后竟泪如雨下,泣不成声,犹如鬼魂上身一般,看到这一举动,在一旁的大臣感到有些毛骨悚然之意,都纷纷和崔济舒分道而行。

    莫以暗处无人欺,举头三尺有神明。

    高澄的死,确实是有些偶然,也可以说是他作妖作的,谁能想到一个威风八面,控制朝纲10多年的大将军。

    曾令四海八方臣服纳税,让西域诸国闻风丧胆,倍受大臣尊敬的大丞相兼大司马,半生策马扬鞭,冲锋陷阵,弹劾百官,主宰东魏,没有死在为国争光的荣耀中,也没有死在敌兵敌将的手里。

    却死在家中一个小小厨房杂役的菜刀之下,这个杂役还不是南朝魏国的人,是从敌国擒来的俘虏,其地位和奴隶是一样一样滴。

    自逼宫事件发生以后,元善见为了表示出自己的大度和真诚,也希望高澄不要再接着胡闹,在官职无以复加的情况下,又跨位进一步封高澄为大齐王,赐四爪金龙袍一件,冕服一套,年俸10万担,并赐他。

    “入朝不拜,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这是古来帝王对爱臣,或者有功之臣的一种特别隆重的礼韵。

    而然册封高澄,元善见则实出无奈,只能通过用这种高澄不稀罕的方式方法,希望来暂时稳住他的人和他的心。

    高澄以后再参加朝拜时,元善见不再高呼他的姓名,说高澄如何如何,而是变改其称,只呼官职。

    “大将军,或是大齐王”

    高澄在上殿时,也不用急匆匆的迈着小碎步,以彰显对皇帝的尊重和诚惶诚恐。

    他可以大踏步慢悠悠的走上去,还可以穿着鞋挎着剑,总之是和其他臣子的待遇区分开来。

    犹如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娱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团体组织不失时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