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司农寺人手的筹备非常快速,上个月基本就到齐了。

    这得益于关西农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相关人才。尤其是王雍得了第一届夏王赏,还连连升官,中外惊叹,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夏王对司农寺的重视,试图挤进这个机构,搏个更好的前程。

    司农寺最重要的下属机构就是育种署了,聚集了农业方面的精锐力量——这个机构也是新设的,以前并没有。

    每个机构名字都和前朝一样,但职能和工作重心又有所变化,属于旧瓶装新酒了。

    邵树德也是通过这样一种相对和缓的方式,渐进式改组整个政府。

    当然此时的政事机构已经有了后世的雏形了,也没必要做结构性的改动。

    比如政事堂常年有2-4位宰相议政,对皇帝来说,比一位宰相总揽大权要可爱多了。

    三省之中,中书省“立项”,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三省之外,还有监察御史“监督”,也不错,没必要大动。

    军事方面,有北司枢密院,正副枢密使负责军队的事情——以后当然不能再让太监当枢密使了。

    南衙北司并行,暂时先这样。

    “大王,司农寺太对我胃口了。我能力有限,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勤恳了。大王放心,农事方面有我把着,断误不了事。”李延龄大声说道。…

    “哈哈,好好做。这天下是咱们老兄弟一起打下来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邵树德笑道,同时莫名想起了一个画面……

    外面的雪仍然下个不停。

    合欢殿的内部壁画已经完工大半,外墙的浮雕还在进行最后的赶工。

    邵树德站起身,走到殿门前。

    卫尉卿慕容福立刻赶过来听命。

    宫廷卫士三千人,皆从诸奴部中挑选,其实大多数都是以前侍卫亲军的成员。

    邵树德回洛阳后,组织宫廷卫士进行了一番操练,考校他们的武艺、军略。从今往后,他们中有才能者陆陆续续都会得到机会外放。

    外放一个人出去,就从奴部中再招一人补上,维持人员的流动性。这其实也是给草原出身的蕃人一个上升通道,前提是你得出身奴部。亲疏有别嘛,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三千人的规模是不太够的。国朝初年宫廷卫士大概接近五千人,因此还有两千名额。

    毫无疑问,现在很多人都盯着这些名额。

    邵树德的初步打算是,勋贵子弟、蕃部酋豪、外邦质子及军中骁勇出色者分润掉这两千名额。

    有时候邵树德也感到心累,到处是利益考量,到处是分润好处。

    但政治么,本来就是分蛋糕的游戏,能怎么办?

    “让司空颋过来吧。”邵树德坐了回去,吩咐道:“父丧期间还不安分,我倒要看看魏博又玩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