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上面”,朱全忠都没亲征,忙着在汴州劝课农桑,他当然也不会在前线虚耗,那不成了李克用?

    四月二十一日,邵树德返回了王屋县。

    在离开那天前一晚,高仁厚遣人夜袭汴军在城外的车阵。怎么说呢,贼军有备,效果不太好,最终无奈退兵。

    河清之战,短期内分不了胜负,如今就看汴军能忍受多大的伤亡,愿意耗多长时间了。

    在金仙观批阅了部分牒文后,邵树德又去了垣县。

    “大帅。”邵州刺史梁之夏被紧急召来,躬身行礼道。

    “矿上一切安好?”邵树德问道。

    折腰山铜矿已经小规模恢复开采了。不过目前人手还是太少,只有两千六百余矿工,全是最近一段时间俘虏的汴兵。

    垣县有五千户蕃人,组建了五百县镇兵,不过是无赏赐的那种,严格来说算是土团乡夫,专门驻扎在折腰山铜矿附近,看着这帮汴人。

    “炼出铜来便送往绛州。”邵树德吩咐道。

    他最近在绛县开了个钱监,专门铸钱,因为绛县本来就有铜矿,产量不如当年了,但也不少。

    自从关中、朔方等镇交易会制度盛行之后,大宗贸易对铜钱和绢帛的需求大大减少,如今铜钱主要是在民间流通了,这对于活跃经济至关重要。

    毕竟,中原自古以来就一直饱受货币匮乏的困扰,以至于商品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

    “折腰山也有铁产出,魏氏的人到了没有?”

    “回大帅,尚未至。”梁之夏答道。

    魏氏就是嵬才氏,如今生意做得是相当不小的。

    这么多年以来,朔方镇内培养起来的“大企业”,基本就两家,一是魏氏铁匠铺,靠幕府的军工订单挣了不少钱,但它缺乏一个竞争者,目前基本满足于提供中等质量的产品,没有任何危机感。

    另外一家就是大通马行了,但这是一家承担了很多非经营任务的垄断企业,没有分析价值。

    魏氏铁匠铺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邵树德不知道,但感觉不会有太高成就。

    这是古典时代,没有任何近代文化、制度、生产力元素存在的土壤。

    一旦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帝国,将没有对手,也就没有任何动力对自己做出改变。

    改革,从来都是否定自己,是很痛苦的。我原来那一套玩得很好,凭什么改变?

    即便你是开国皇帝也无法逆天,因为人脑子里的思想改变不了,更悲哀的是你都找不到几个与你持相同看法的人,别人当你犯癔症了!

    但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偏偏是与思想文化的进步、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政治制度的改革相辅相成的。邵树德不想革自己的命,他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威望,为一些技术上的进步提供权力方面的保障,尽量抓紧这几十年的时间,能提高多少是多少。最重要的,是要能推广开来,被更多的人熟知并运用,让它再也不会消失。

    他可以想象到,在他死后,这个他一手建立的体系多半会走形乃至于名存实亡,会被现实社会同化。

    但在此之前,多培育了一颗良种也是好的,多产生了一些冶铁方面的技术进步也是好的,多推广了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是好的,多扩大了一些版图也是好的……

    这是他为自己在这个年代的生杀予夺、骄奢淫逸的“付费”。

    农业方面,三茬轮作制在灵州推广多年了,种子收获比稳定在1:12以上,且还是多种农业混合经营的模式,抗灾能力更强,对吸引蕃人定居也有很大的作用。

    而在此之前,北方农田平均亩收一斛,种子收获比只有1:7。在这件事上,他自觉对得起全天下的田舍夫。未来如果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