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就凭他手下那些虾兵蟹将,似乎很难啊。

    该班师了!

    邵树德又看了一眼河南大地,一定常来。

    ……

    李杭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大顺三年正月尾上赶到了襄州。

    山南东道这个藩镇,其实是安史之乱时玄、肃二帝相争的产物。

    玄宗幸蜀之后,为了遏制太子(肃宗),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以避免肃宗击败安禄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获得滔天大功,其中就包括以诸皇子分赴各镇,统筹平叛大业。

    玄宗,是宁愿帝国分裂,平叛遥遥无期,也要遏制太子的影响力。

    肃宗急着收复两京,获取政治方面的优势,为此留下了藩镇遗祸,未必没有对抗太上皇的因素。

    父慈子孝,诚如是焉。

    永王李璘,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任江陵大都督,成了山南东道藩镇的肇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的山南东道,已经传到了蔡贼出身的赵德諲的手中。

    先帝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怎么着,居然给山南东道赐号忠义军,就像给朱全忠迁爵东平郡王一样,充斥着一股荒诞的味道。

    山南东道本辖八州,即襄、房、均、唐、邓、随、郢、复八州,治襄州,赵德諲反正时据有七州(复州出外),故如今忠义军辖七州。

    七州之地,休养生息数年,兼且清理隐户,如今人口有所回升,四十万有余,五十万不足,大概就这个样子。

    李杭抵达襄州外,立刻自报门户,病势沉重的节度使赵德諲大惊,仔细检查了文书印信之后,将他迎进了府中。

    “去年东出河南,灵武郡王可真是让天下人刮目相看啊。”赵德諲坐在火盆前,手微微有些发抖,时不时胸闷气短,咳嗽不已,已是一个黄土埋到脖子上的老人。

    李杭仔细观察着他,脸色蜡黄,神情恹恹,憔悴不已,但五官、眉宇不错,依稀可看出年轻时也是一勇武豪迈之人。

    二子匡凝、匡明侍立于侧,时不时用目光打量着李杭。

    这两人,李杭一看就觉得不太像武人,或者说不是纯粹的武人。

    长相眉清目秀,俊逸过人,可说是美男子。但皮肤略显白皙,显然没经受太多风霜雨雪的洗礼,手上老茧不厚,玩弓刀的次数显然不是很多,神色间没有那种亡命搏杀的狠劲,亦有让人下意识服从的气度威严。

    这就是两位贵胄公子罢了!

    “令公镇襄阳数年,百姓粗安,亦让人佩服。”李杭说道。

    赵德諲听后一笑。

    这位灵夏使者,一贯如此嚣张么?他人讲起七州之地的民情,都用“大治”来形容,李杭居然只给了个“粗安”的评价。

    “折氏与邵氏有翁婿之谊,使者此来,想必是归还均州三县的吧?冯行袭此辈,桀骜无常,军府屡次相召,他都借故不来,折将军讨灭此辈,亦是大善之举,不知何时归还三县之地?”赵德諲突然问道。

    “我此类并非为均州之事。”李杭道:“是为保全赵氏一门富贵而来。”

    赵德諲闻言不动声色,赵匡凝、赵匡明二人却欲言又止,显然年轻人还不服气,想要说些什么。

    其实也正常,这年头风气如此,谁会因为你一句话纳头便拜?

    “使者何出此言?”赵德諲笑了笑,道:“襄阳雄城,又有唐、邓精兵,何人能动我赵氏富贵?”

    “赵侍中何故作不知?汴州朱全忠,兵精粮足,此番在我家主公手下吃了个闷亏,必然要找补回来。朱瑄、朱瑾兄弟,力不能支,时溥境况更差,旦夕破灭。待扫平此三镇,赵侍中可得安寝?”

    “便如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