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政”的象征——茶商与地方大族、官员公卿关系密切,自然阻力较大。

    但严峻的形势摆在那里。

    武夫们要军赏,平叛要军费,不收钱怎么办?难道一起等死?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官员士大夫阶级不得不妥协,同意割肉征税。

    德宗朝,榷茶钱每年四十余万缗。

    宣宗朝,增至六十多万。

    至唐末,大概八九十万的样子。

    夏朝每年征收的榷茶钱,则达到了百余万,是榷税的第二大来源。

    这两项之外,还有榷漆钱、榷马钱等等,很多……

    不过,前文也说了,中唐以后,便是“量出为入”这种操蛋的征税方式。

    量出为入,意味着税率未必固定,征税对象也不一定就是那几个。缺钱的年景,以前不收税的东西,可能就要收了。财政稍稍宽裕一些,再停征。

    比如榷酒钱,就有些年份收,大部分时候免税。

    说来也挺神奇的,收税只有收得停不下来的。但唐代的一些税,却真的只是应急征收,今年收完,下一次收可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收个一两年,然后又停了,让人难以理解。

    说量出为入,就量出为入,还他妈挺遵守财政纪律,开支控制得不错。

    “罢了,明日回京,朕和他们细说。”邵树德想了一会后,道:“与波斯人也打不了几年了,而今四境太平,该厘清财政了。量出为入,朕不太喜欢,要改一改。”

    邵树德记不清他几次想改革财税制度了,但总是有用钱的地方,逼得他不太敢改。到了现在,他算是想明白了,好时机是不存在的,永远都有用钱的时候,钱永远都不够用。

    再等下去——没几年好等了。

    三月十五日,回到京中的他召集政事堂、理蕃院及两衙枢密院官员问对,令其制定一个新的财政框架出来。

    不仅仅包括税种、税率,还有各道承担的比例。

    姑且算是大夏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财税改革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