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

    另外,也有人对《通货》一篇大加驳斥。认为这种书不该面世,会培养更多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们以河北、淮海二道举例,移民出海捕鱼,居然有人驾船跟着,收购他们的渔获,然后还提供包括食水在内的各种补给,损害的渔具也能修理,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他们认为,出海之人利欲熏心,尤以捕鲸者为甚。性子桀骜不驯,好勇斗狠,很难管教,还嘲笑读书人穷酸。太平盛世之后,这种人就是祸乱之源。

    其他陆地行商的,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就是一点,这些人四处乱窜,败坏风气,让百姓不再淳朴,心痒得不行。为此,弃耕捕鱼、从商者不计其数,与为了富贵上战场搏命的武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杨注认真看了这些记录,私下里以为不然,至少这种程度的意见,是不足以说服圣人的,没有用。

    他曾经得圣人召见,谈到过类似问题。

    圣人说天下稳定,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农村”,人人习古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人束缚在土地上,最好一辈子不出村、不离乡。

    第二种办法,他提了个拗口的词:动态稳定。

    不安分的人,让他去打仗,去捕鱼。

    杀敌立功、捕鱼致富了,他就有了地位,反而安分了。

    如果在战场上死了,或者葬身大海,那就更没烦恼了。

    另外,把不安分的人送走也是一条思路。

    艰难以来,军中作乱者,往往是少数人裹挟多数人。这些军中刺头,有威望,有勇力,有野心,一旦给他机会,就能整出大事。

    伊丽河谷赵王帐下的天武军,就有大量来自中原的武夫家庭子弟。他们除了提刀杀人外,什么都不会,与其留在国内,不如毒输于外。

    要知道,敢横穿半个大夏去西域的人,其决心、毅力、心志都是上上之选,留在国内没有出路,这才是真正的不稳定。

    把他们送走,一了百了,烦恼顿消。

    圣人其实也吃不准哪种方式更好,但他不愿选第一种。

    杨注觉得圣人的理念有几分道理。今日,他甚至还亲自提了一条建议,请圣人将这段内容也写上去,让天下士人看看。

    《致治》这本书,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内容让人难以接受,但如果最终完稿,并作为《正经》之一,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日夜诵读,久而久之,读书人还会觉得难以接受吗?

    百年之后,或许你提出类似韩偓的理念,反倒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不要小看“日夜诵读”的威力,按照圣人的说法,这是自我洗脑。洗到最后,难以自拔。

    对付读书人,什么都不好使,科举最有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