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对外移民,怕是战火连绵,财政上吃不消。”赵光逢又说道。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邵树德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道:“若有利可图,或能维持。”

    “陛下,与他们说那么多作甚?”李唐宾突然说话了,只听他说道:“这帮毛锥子,就是不想看咱们武人立功,出将入相。嘴里说得冠冕堂皇,私下里满肚子坏水。韩佐时拜相,发牢骚的不知凡几,我看了都想笑。怎么?见不得我们武人当宰相?”

    韩建在一旁坐着,尴尬地差点抠脚趾。

    李唐宾虽然在为他说话,但效果嘛……

    陈诚眼皮子一抬,看了李唐宾一眼,没搭理他。

    这是个浑人,跟他吵没意思,浪费口舌。

    赵光逢也对李唐宾视而不见。

    武人不入相,安史之乱后的老规矩了。你们已经有枢密院,为何还要来咱们的地盘抢食?

    战事越多,武人的地位越高。

    相反,一旦进入太平盛世,武人的地位就会慢慢下降。

    哪种符合自己的利益,赵光逢很清楚。

    不过,圣人说的也有道理啊!

    他暗暗叹了口气。老实说,他不相信湖北、湖南能养两千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才百万众,好好开发一番,养个三五百万人,已经是他想象的极限。

    所以,圣人并非杞人忧天。

    一旦户口暴增,人多地少,造反作乱者四起,子孙后代也会受到影响。

    真以为所有大家族都可以熬到新朝鼎立啊?黄巢、秦宗权之乱中,不知道多少家族灰飞烟灭。幸存下来的,才等到了圣人定鼎,建立大夏。

    圣人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赵光逢不认可,他没这么洒脱,很多人也不会这么洒脱。如此看来,确实该认真考虑圣人的意见。

    当然,现在他们在这考虑也没用,因为如今完全不存在人地矛盾,该认真拜读此书的是后人。

    他有预感,圣人的这本书如果能广为流传,将在士林中掀起一股巨大的风暴。

    有人会赞同,有人会反对,有人则将信将疑。

    但这样其实就够了啊,因为士林被整个分化瓦解了,不再对发动战争持一边倒的反对态度。

    圣人曾经说安南可以养上千万人,不管是真是假,从今往后,官员、士人都不太敢轻言放弃安南了。留着这么一块地安置移民不好吗?为什么放弃?

    西域、辽东、云南等地同理。

    一旦当地起了叛乱,只要不是实在打不过,花钱就能解决的话,朝堂上通过出兵决议是大概率的事情,不太会选择息事宁人。

    镇压时大肆屠戮,军士们开心,可以劫掠财物。

    朝廷大员们也稍稍安心,有地方可以安置新移民了。

    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好战了,如同前唐一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