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崇龟、高崇年兄弟闷闷地应了一声,显然有些不自在。终究还是靠关系,不是凭自己本事,这太让人羞耻了。

    与高家兄弟一起来的少年们刚刚住进了军营,领了一身军服,诸般器械,还没玩两天呢,就被军官带了出来,去收割田里的小麦。

    大伙有些懵,但迟疑了一会后,还是接受了。

    前阳关镇遏兵马使、现天武军都虞候索衍看着这些顺从的兵士,自以为得计——天武军,是圣人亲赐的军号,由赵王邵嗣武担任军使。

    愿意干这些粗笨活计的兵可不多,也就新来的人好说话。没当过兵,没受过军中旧习气的熏陶,支使起来就是方便。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你干过一次杂活之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地里的麦子长势很好。下田亩收不会低于八斗,中田铁定在一斛以上,甚至一斛二斗,上田亩收当在一斛五斗到两斛之间。

    高昌的土地并不贫瘠,这里缺的是水。而只要有井渠灌溉,收成基本都能得到保障。

    两千新兵弯着腰,挥舞着大镰,将一捆捆的麦子割倒、捆扎起来,放在田埂旁。

    另有一些人拉着马车过来,将一捆捆的麦子装车拉走,脱粒、扬尘、晾晒一条龙。

    大伙忙得热火朝天,仿佛忘记了此番西行的目的。

    收完麦子的田地里,妇人、小孩走了进来,弯腰捡拾起遗留在田中的麦穗。

    这些地现在还是官田,但事实上早已分出去了。

    收完这茬粮食后,他们这些镇兵家属就可以过来认领各家的田地。接下来,或直接开种冬小麦,或等到明年正月下旬、二月初的时候种大麦,或者再等等,到二月底的时候种春小麦……

    随你自己心意,爱怎么种怎么种,从今往后,这就是私田了。

    镇兵是职业武人拿的钱不如禁军多,大概只有七八成的样子,但也足够生活了。家人还分了地,就在各处军营、城镇附近,有新修的井渠灌溉,勤劳一点的话,每年能打不少粮食。

    如果有了空闲,再把自家宅院改造一下,平整出一些菜畦,弄一处葡萄园,日子就有滋有味了。

    唯一的缺憾就是夏天太热了。

    但怎么说呢,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夏天那两三个月,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至少冬天比较暖和啊。

    中原要到春社节过后才会春播,这里有时候元宵节前后就能春播了,最晚甚至可在十月底收最后一茬粮食,农田利用率极高。只要能维持得住地力可劲种就是了。

    六千镇兵及其家属,总计两万八千余人,就此在西州诸县、军城安下了家。再加上重新普及的驿站体系,迁移而来的工匠、文人、官员、商徒等各色人等,在一年的时间内,西州的人口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现在这总计一万七千户人口中,中原移民已经占到了四成以上。考虑到他们是统治阶级,以及高昌本就相对“唐化”,随着教育的持续推行,这里的面貌会一点一滴地改善,最终成为大夏经营西域的核心——至少在前期这二三十年,高昌的地位无法动摇。

    而在高昌东面还有个小一号的“高昌”,即伊州。

    在去年经历大战之后,伊州的人口一度跌到一千四百余户,与荒无人烟也没什么两样了。

    邵树德钦点了他的好女婿、前直沽令赵凤出任伊州刺史,管理伊吾、纳职、柔远三县。

    因为资源多供给西州了,伊州这边明明离中原更近,但各项工作进展极为缓慢。

    赵凤到任后,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直白点说,就是种地打粮。

    至于修造井渠,暂时没这个必要。伊州是经历过战乱的,人口锐减,现有可灌溉耕地都种不完,没必要再浪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