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吐蕃又是经且末,夺焉耆。

    到贞元年间,眼见着唐廷收复西域无望,一部分龙家人东迁,经年久失修、已湮没于沙海中的大碛道进入河西。

    唐武宗会昌年间,因回鹘西迁,庞特勤占领焉耆、龟兹,于此地称汗,被称为安西回鹘或龟兹回鹘,龙家人受不了,开始了大规模的东迁,最终大多数集于肃州,部分散在甘州、凉州、沙州。

    当然也有没走的,就是如今过来拉关系的这部分了。

    臧都保是懂统战的,立刻拉拢焉耆的龙家人,让他们提供粮草物资,并联络其他小部落,共同打击回鹘及其附庸。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臧都保集结大军攻焉耆,三日拔之。

    龙家人有仇报仇,有怨抱怨,大杀特杀,归附高昌回鹘的诸部落血流成河,若非臧都保及时制止,怕是要被杀得一个不剩。

    西域的仇杀、圣战,委实太过惨烈!

    九月十五日,臧都保攻克焉耆附近最后一个堡寨。前后奋战旬日,斩首五千余级,俘男女老幼三万余人。曾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就此克复。

    十六日,臧都保派出使者西行,前往龟兹,请于阗王前往高昌面圣。

    看到此处,邵树德站起身,在殿内转来转去。

    宫人们知道他的脾气,都放轻了手脚,免得惊扰圣人的思路。

    邵树德转了好几圈后,停在了地图前。半晌之后,道:“拟旨,置焉耆府。”

    “于张三城守捉置危须县(今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附近)。”

    “于焉耆镇城置焉耆县(今焉耆西南)。”

    “于铁门关置铁门县(今库尔勒北)。”

    “于渠黎都督府置尉犁县(今尉犁县)。”

    “焉耆府辖此四县,治焉耆。”

    “着即清查户口,编户造册。若有人不从,立时屠戮,无需上报。”

    “授龙家部酋长龙思同梅录之职,令其来高昌觐见。”

    “于横野、平卢、落雁、广捷、宁远、天威、金枪、神武八军十余万众之内,招募志愿安家焉耆的府兵两千人,每丁授田百亩,可全家徙来,沿途州县递顿。所获之杂胡三万余人发给为部曲。”

    命令如流水价发出,显示了邵树德坚定的决心。

    焉耆是府,不是州,行政地位摆在那里。

    这个地方其实是个要害之地,不然吐蕃也不会每次北上,都从这边打主意了。

    唐焉耆镇城“焉耆所都周三十里,四面大山,海水缭其外。”

    三十里周长的城池,比汴州还大了。

    海水就是博斯腾湖,盛产各种鱼,是淡水湖。

    铁门关控扼着一条沿孔雀河行走的驿道,曲折幽深,为开元十三中关之一,素为南北疆之间的交通要冲。

    以高昌为后援,在焉耆置府,花费一定时间,利用当地的水资源灌溉农田,移民屯垦,作为插手天山南北的重要抓手,这是邵树德的计划。

    安置在当地的两千府兵,与未来可能会逐步设立的州兵,将是焉耆府的定海神针。

    地盘,都是一代一代开发的。

    唐代在焉耆置军镇,但焉耆国还在。不过经过多年的统治后,已经很恭顺了,这从吐蕃入侵时他们没有投降,而是大举东迁就能看得出来。

    如今焉耆国早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正好废藩置县,改土归流。

    红头发的龙家人,亦是大夏子民,从今往后一视同仁,好好当新朝顺民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