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钱会慢慢多起来的。」

    榷税其实就是后世的商业税,在晚唐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尤其是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朝廷从两税中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少,对商品税也越来越倚重。

    榷税中最大的收入是榷盐钱,即盐税收入,最多时朝廷一度能收到几百万缗。

    盐税之外就是榷茶钱了,后面还有榷铁、榷漆等各色商品税,一度还征收过榷酒钱,但没坚持下去,反对声音太大。

    榷税由朝廷三司直接收取。

    比如湖州的顾渚茶场,那是朝廷官营的,采茶时大量雇佣季节性工人,最多时上万人。三司就专门派人蹲点驻守,统计产量、销量,然后收税。

    私人茶场也要课税,与官营茶场一样,最初10%,后来慢慢上涨。

    历史上唐昭宗在神策军覆灭后,还有钱重新编练十万新军,靠的就是各镇上供以及丰富的商品税以及各种关卡的商业税收入。

    藩镇是你的,你收两税,然后上供一部分。但商品税是朝廷的,你不能插手—这是理想情况,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博弈,但朝廷能大量收取商税也是事实,至少可以和地方藩镇讲讲条件,分享收入。

    简单来说,晚唐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大发展的时期,商税也是第一次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

    其实晚唐时期的商税还算可以接受的,税款摊入商品价格之中,最终销售价也没多离谱。

    到了北宋时期,那就真的夸张了,北宋朝廷有一个十分恶劣的习惯,什么东西赚钱他都要插一脚,有的甚至由官府专营,而不是像唐代那样官营、私营都有。

    以煤炭为例,中唐时期开始有人大量使用,到晚唐五代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到北宋时大发展,于是宋廷直接拿过来专营,不许私人插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腊月,「时连日大雪苦寒,京城鬻炭者,每秤(15斤)钱二百」,即官营煤炭批发出去后,终端商人卖十几钱一斤,开封百姓纷纷表示用不起。

    眼看着冻死不少人了,宋廷「令三司出炭四十万秤,减市直之半,以济贫民。」

    宋廷半价卖四十万秤的煤炭给百姓过冬,即一斤要七文钱,虽然还是偏贵,几乎是粮食价格的两倍,但寒冬腊月间却是刚需,不得不买。

    结果「自是小民奔凑,有践死者。」还酿成了踩踏事件,死了人。当然,这也就是开封城里的百姓买得起了。

    一斤煤炭七文钱,怎么不去抢?于是北宋皇陵的树木都被人偷偷砍了取暖,也是活该。未时三刻,倾覆的马车终于被清走了,道路再度恢复畅通。

    元行钦、张居翰二人护卫着哭哭啼啼、神思不属的高氏,一路紧赶慢赶,很快回了临朔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