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的表示失望。

    如果这部电影是新人拍摄,那么受到的舆论压力会小很多,但很可惜这是大导演董熹的作品。

    贵为国内t1级别的导演,他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压力。

    《月球》在国内的票房走势一般,在国外也是很难破冰。

    华语电影,想要在国外赚钱,要么是古装片要么是动作片,科幻片?

    “华国人凭什么拍科幻片?”

    这种情况下,远在美国的董熹都接到不少电话安慰,仿佛《月球》就是他的生涯滑铁卢。

    但实际上,不提电影帮他拿的奖项,让他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

    就算票房方面,《月球》也轻松的收回成本,院线方面的回馈,电影的上座率依旧很高,所以也不会有砍场的尴尬。

    但媒体不管这些,这年头的小报纸、小网站就跟现在的公众号似的,为博眼球什么标语都敢上。

    【大导演董熹的陨落~】

    【跌落神坛,论董熹的新电影遇冷带来的启示。】

    【戛纳影帝?请勿忘记初心,你是个导演!】

    “哈哈哈~”别说普通人不懂,就连圈内和董熹有间隙的人,看到这些标题都会大笑三声。

    仿佛董熹真的被市场所抛弃。

    当《月球》在内地上映半月,票房开始停滞不前的时候。

    10月15日,举世瞩目的神五上天,航天股大涨,连带着太空题材的《月球》也跟着喝了口浓汤。

    沉寂许久的熹子宣发部门,转身就借助神五上天的热度,开始宣传影片。

    人在国外的董熹,都被外国记者询问,关于载人航天的看法。

    毕竟神五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对此董熹能说什么?

    他只能面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喊上一句:“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