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吴军失了采石矶,金陵没有了屏障,吴国朝廷上下炸开了锅。有些胆小的已经准备投降,有些人建议移驾江都府,有些人主张固守金陵。朝廷分成几派,吵了数日也没有吵出个结果。吴国君臣在吵架之时,柳霏霏也没闲着,两日间已经带领大军到了金陵,离城不到二十里。

    此刻吴国君臣才真正感到危急,一面派人到楚军军中议和,一面按兵布阵。金陵是数朝古都,城门坚固,易守难攻。城外还有很多要塞,要想攻破城池并不容易。吴国君臣希望通过这些屏障阻碍楚军,只要旷日持久,楚军粮草不继,自会退兵。待楚军退兵之时,追着大肆掩杀,就能反败为胜。

    金陵虽然城高坚固,却有个大问题,就是门太多。外城有八门,皇宫内城有六门,需要大量的士兵防御。杨瑾智令外城每门三千人,皇城每门两千人,这就是三万六千人。城外正西五里处有个石头城,守军两万;南门六里外有座朱雀桥,是南边进城唯一的通道,非常重要,守军三万;东南方三里外是东府城、东北七八里外是钟山,为防止楚军从这两个地方偷袭,也分别手一到两万的驻军。这样一来总兵力需要十几万,而且分散各地,很难统一调配。重要的是吴军最精锐的十万大军,还被越军牵制在江阴,根本回来不了。守城的这些士兵,大多是东拼西凑而来,各军将领相互之间并不同心,指挥不一、战力也不一。

    柳霏霏到达金陵之后,并不急于攻城,先是给杨瑾智写了封信,劝其投降。杨瑾智大怒,回信将楚国上下骂了一通。柳霏霏微微一笑,将信交给手下将领看。一群糙汉子看到杨瑾智骂的毫不客气,个个怒不可遏,就要领兵攻入皇城,活捉杨瑾智泄愤。柳霏霏和昭若恤到不在乎,又分别给吴国各大臣写信,劝他们投降。

    杨瑾智不可能投降,下面的官员可不这么想。眼看楚军士气正盛,攻破金陵也在朝夕之间。此时投降还能得个一官半职,最不济还能守着搜刮来的财宝平安生活。若是对抗到底,一旦城破不但没命,甚至会被灭门,财宝什么的也会被抢夺一空。于是有些人就悄悄开始活动,送些消息出去,算是为楚国立功。

    当然也还是有忠臣,得到书信后立刻呈于杨瑾智,表明自己的忠心。杨瑾智本来猜忌心就很重,见这些大臣主动献信表忠心,不但不相信,反而觉得这些人是故作忠心,背地里与楚国勾结,于是猜忌更甚。

    杨瑾智见有很多臣子献信,有官大的、也有官小的,情知柳霏霏给每个朝臣都写了信,遂将没有献信的召进宫询问。其中有些精明的就借故搪塞过去,反应慢的支支吾吾半晌没说出个所以然,使得杨瑾智更是疑心,于是大开杀戒,杀了数十个朝臣。杨瑾智自以为这样可以震慑其他有摇摆不定的人,谁知这么一来更是弄的人心惶惶,自顾不暇。就连平日很是忠心的人,面对这么残暴的皇帝,也开始有了异心。

    也难怪杨瑾智失去了理智,做了二十年皇帝,锦衣玉食、颐指气使惯了,突然要亡国了,要成为阶下囚,任谁都不会甘心。他在位二十年,把原本国力昌盛的吴国,弄的现在要亡国,都是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所致。杨瑾智自然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错,只会将所有错误归于他人。此刻的他看谁都像是叛臣,看谁都像是要害自己。

    过了两天,柳霏霏又做了一件事。他让人在附近搜罗了一百多只羊,晚上溺死后放在秦淮河内,顺着秦淮河飘过。秦淮河是吴国最富庶的地方,每晚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河水上飘着很多船只,乃是风月之地。河上的人尽情享乐之际,突然上百头死羊飘过来,那氛围别说有多诡异。

    杨瑾智闻知此事后,又怒又怕。羊与杨同音,这么多羊毫无征兆的死在秦淮河上,是不是预示着自己要死了?杨瑾智心下害怕,又放不下皇帝的位置,必要击退楚军才会安心。楚军不主动攻城,他就令守军主动攻击。

    本来此时只谊坚守,等到楚军粮尽自退。不过杨瑾智等不了,尤其这件事情之后,民间已经有了天要亡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