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式,即,风骨从何而来?

    皇帝听了后不禁失笑。

    他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水平不高。

    连挑粪的二大爷都知道知书才能达理的简单道理,更何况是眼前的饱学之士呢?

    风骨!

    自然是从读书中培养出来的!

    让人意外的是,齐誉当即否掉了这个观点。

    “若读书就可以形成铮铮风骨的话,那文风鼎盛的宋又怎么会灭亡呢?”

    “咱们现在讨论的是宏观层面,暂不论一些个别的历史名人,大家不妨细思一番……”

    要是以宋亡为鉴的话,似乎还真是如此。

    可是,风骨若不是从读书中培养,又是从哪儿产生的呢?

    见无人作答,齐誉只得自解道:“太史公书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说,只有你生活无虞了,才会具有最基本的荣辱之心。可以试想,假设你天天都在为断炊而奔波,那还有什么心思去顾大义呢?所以,风骨形成的前提,是你得先活得有尊严、像是个人,只有这样,你才有心思去为社稷发声!”

    一顿,他又继续道:“我出身于寒门,深谙老百姓的日常疾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穷!穷不仅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还拖累了你该有的成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没有人可以做到不低头的!也正是鉴于此,所以我才大力地去普及义务教育,让你们在没有后顾之后的情况下格物致知。慢慢地,你们就会培养出应有的自尊心,不为斗米折腰,不为金钱媚骨,只有这样,才算是具备了风骨雏形。”

    雏形?

    听这话的意思,莫非还有下文?

    果然!

    齐誉又继续道:“除了以上所述的个人因素之外,律法的公平对于风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处处不公,人性就会发生扭曲,所谓的大义感,也就变成一句空谈了。”

    似乎……有些道理。

    尤其是皇帝。

    他觉得,齐誉的这个视角确实是挺独特的,他不以道德的制高点来论人论事,而是以一种世俗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虽然看起来有伤大雅,但不失为是朴实的大实话。

    在阐述完了后,齐誉作出总结说:“只有做到了律法公正、生活无忧、以及教育得当,世人的风骨才能被全面地激发出来,一旦形成了引领性的风潮,就可以改变整个民族、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气运。若真正做到了文死谏、武死战,我华夏还会惧谁?”

    说罢了,他便唤来纸笔,挥毫疾书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完了后,齐誉立即把目光投向了那位特殊听众。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