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欧阳梓柔仍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朝臣争吵不休,似是完全没有把李晟轩的旨意放在心上。

    欧阳家为了与欧阳梓柔维系面上的亲热,只能暗中阻挠。御史台在欧阳家和裴氏的授意下,叫嚷得最欢,仿佛一群跳梁小丑,苏昀既不愿参与其中也无法置身事外,徒惹了一身腥。诸葛钰冷眼旁观,借机判断开放女子入朝是否可行。

    礼部的王全睿两面三刀,一面碍于裴氏附和众御史之言,一面明哲保身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好似一只缩头乌龟,戳一戳动一动,让人奈何不得。

    而支持太后和独孤家的刑部一派,虽然能挺身而出,但终归势单力薄。加之前一阵修订律法波折颇多,刑部的人一开口就容易遭朝中的其他人冷嘲热讽,也不敢特别冒头。

    方紫岚知道李晟轩主意正,此事迟早有定论,索性也不再请旨入朝,省得日日唇枪舌剑讨不到好处,平白生气很不值当。

    故而只有欧阳梓柔最为拼命上心,每日天不亮就捧着圣旨跪于宫城门外,引得过往百姓纷纷侧目。一时之间,京城中对于欧阳梓柔是否应当接管兵工坊一事都是议论纷纷。

    街头巷尾的茶馆酒楼中,知情的不知情的,有理有据的道听途说的,只要是个会说话的人,皆要掺和两句,便是个不会说话的,也要比划一下。

    全京城是难得的热闹,乾坤殿中的李晟轩却是不动声色。他深知此事不是一道圣旨能够解决的,须要天意民心水到渠成才行,他代表天意,而代表民心之人……

    方紫岚算是一个,然而只有她一个不够。若要欧阳梓柔名正言顺,往后女子不拘身份皆可入朝,那就不能只由女子说了算,还要有男子为之发声。

    天下,从来不止是一方人的天下。身为君王,强权制衡固然可行,但终究是海市蜃楼并不长久。若要得太平盛景,必得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