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得井井有条,整个团队看似十分随意,但实际配合极为默契。

    这次王院士和陈教授没有上台,他们只是在台下观摩,宋子墨与徐志良做助手。

    这台手术涉及面众多,王院士觉得应该让与杨平配合更默契的助手上台,而不是年龄已经很大的自己,王院士明白,作为外科医生,老龄是一个巨大的劣势,意味着不管是大脑的反应速度还是双手的灵敏性都已经下降,这样只会给手术拖后腿。

    既然王院士主动在台下,陈教授没有理由再上台,他也跟着王院士在台上。

    因为留在三博医院这几天,陈教授看过宋子墨和徐志良的手术,与他们比较起来,陈教授即使只有四十多岁,也不得不把自己归类为“老龄”。

    这两个年轻人的手术能力实在强悍,尤其是宋子墨,他的手术基本功与对解剖的熟练程度,仿佛经过某种专门的特训。

    杨平与自己的团队配合果然要默契很多,几句闲聊之间,手术已经开始。

    这种手术的工程庞大,杨平还是选用最敞亮的胸骨正中入路,开胸器将胸腔撑开,宽阔的术野中,双侧肺部与位于右侧胸腔的心包露出来。

    “以前做过三次手术,肯定存在粘连与解剖模糊,注意点!”

    王院士善意的提醒,粘连是外科医生的死敌。

    心包是心脏的外衣,它将心脏包裹其中,杨平将手里的电刀调整方向,随着一缕轻烟飘进吸管,一阵滋滋声音之后,心包被打开,一次性彻底地打开。

    少许电刀烧灼的气味漏出,隔着口罩也可以闻到其中的臭味。

    王院士的经验对杨平似乎帮助不大,即使存在粘连,电刀的切割也毫不留情,更不会患得患失,而是一次到位,可是它又恰到好处,刚刚切开心包,停留在心外膜的表面。

    电刀是利用热效应进行切割,它的损伤存在一个范围,如果把握不精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副损伤。

    所以使用电刀进行切割的时候,必须熟悉电刀的损伤范围,电刀的热损伤范围是随着距离递减的,而且跟目标组织的类型也有一定关系,很少有人能够用电刀进行精准切割,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精准切割的工具,而精准切割工具最廉价的是普通的尖刀,高档的有激光刀。

    用电刀这种粗糙的工具,杨平也做到了切开心包而不损伤心脏外膜,可见电刀已经玩到某种境界。

    打开心包之后,杨平将电刀换为普通的尖刀,因为接下来的操作,电刀的缺陷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心脏的搏动依靠一系列的电生理支持,而负责电信号传导的“电线”-——传导束,它们就埋藏在心肌内部,肉眼无法看到,如果切开心肌的时候不慎切断这些传导束,将会导致传导阻滞,传导阻滞的后果将影响心脏的搏动,没有电信号的传导,心肌无法收缩,自然就无法搏动。

    这个时候,为了让心脏能够搏动,只能安装永久性的起搏器。

    也就是心脏失去自我搏动的能力,必须依靠起搏器来帮助,一辈子需要起搏器帮助。

    如果是正常解剖的心脏,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依靠正常解剖知识,对传导束的走向做出大致的判断,尽量做到避开传导束。

    但是这是畸形的心脏,而且已经做过三次手术,三次手术后大血管进行转位,所以正常解剖知识用处不大。

    为了尽量避开传导束,杨平采用更加精细的尖刀进行切开分离。

    锐性分离是最精确的分离方式,而尖刀是锐性分离最佳工具,精确就意味着需要锋利,锋利就可能难以掌控。

    所以在危险的区域使用尖刀,需要高超的手术技术。

    本来激光刀比尖刀更加精确,但是激光刀同样存在热损伤,虽然非常微弱,这是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