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这里也不是五域。

    他回头看了一眼来时的方向,却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一树树从梦里醒来的杏花,和刹那的晨光与流云。

    难道我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异域?李夜心道。

    自己不是在明惠师兄的佛堂里,怎么突然来到这陌生的河边,靠着一树树盛开的杏林......

    正疑惑之间,却有早起的行人挑着担子走过,将要去河边的渡口乘船。

    看着呆立在杏花树下的李夜,笑着打招呼:“长生师傅,今天不做早课,回来看你爹娘么?”

    李夜一楞,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依然是一身粗布僧袍。

    只是身子却长高了一些,约摸已经有十七、八岁的光景。

    无边的记忆涌上心头,看着招呼的行人李夜微笑着回道:“寺里太闷,回来看看。”

    没等他回过神,路过的行人已经离开他的身边,往不远外的渡口走去。

    我是李长生?这里是北俱芦洲?一梦千年的穿越?李夜傻了。

    仔细梳理着脑海里的记忆片断,知道这里是在在北俱芦洲须弥山脚下的清风郡的白云镇。

    镇外一条青江流过,弯弯曲曲的流过。

    来须弥山朝拜的人,有些不想回到故土但在山下安居,数千年后形成了现在的白云镇。

    、镇里的最大的一户商家是最早来此定居的一李姓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据说李家祖先在须弥山中遇见仙人指点后在山脚下落脚,一直延续到至今已经是几十代人。

    留在镇里的人有的人外出做生意谋生,有的就在家务农种田,有了收成卖给山上的寺院和前来朝拜的香客。

    李家老太爷有三个儿女,老大李长风是做生意的好手,这几年专收村里的粮食,李老太爷开了家杂粮铺。

    几年下来虽说不是盆满钵满,但也多有盈余。

    二女儿李秀儿已经嫁作人妇,也在镇上生活。

    夫家是走水运的商家,丈夫姓吴,吴家商号长年将清风郡的布匹和油盐运回白云镇,算是镇上富裕的人家。

    只有小儿子李长生在七岁那年,跟着李老太爷去了一趟须弥山上的不空寺后,就留在了山上修行。

    二年后出家为僧,法号也叫长生,跟着师傅净道大师修行。

    家里赚了钱了,老爷子开心之余也挂着山上出家修行的李长生,虽说一人出家全家积福德,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相连,哪能因出家就真的四大皆空。

    平日里闲时,李老你爷经常上山烧香敬佛,顺便看看李长生,给他带些世俗间的用品和糕点。

    李长生刚到不空寺的时候就表现了聪明的天赋,号称佛经中最难背颂的《楞严经》他花了七天就可以流畅地背诵。

    顺知就是寺中修行多年的老僧人,在读颂这首经文的时候,还经常卡死在某一个章节。

    同样的《地藏经》他也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不用再看着经文读颂,连寺里的一众长老都纷纷夸他天生有佛缘。

    乐得他师傅净道成天都是笑咪咪地样子,惹得住持大师训戒道修佛之人应不以诸事诸物而生其心。

    李长生只对佛法认真,对武学修行却没兴趣,急得他师傅整天缠着他说欲求长生,需先修行佛门中的诸多功法。

    譬如金刚不坏之身,大般若掌,将境界至少修行到分神的境界等等。

    说者有意,听者无心,不论师傅如何说得开花乱坠,李长生就是不学。

    什么神仙飞天遁地的,在云雾里穿行,有一出没一出的。

    搞得李长生都不去大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