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南方是马邑。

    一旦汉室能在匈奴人跨过武州塞之后,重新掌握武州塞的控制权,那匈奴人就见陷于这一篇方圆不过数十里的方形平地。

    到了那时,摆在匈奴人面前的,也将只剩下两种选项:要么攻破武州塞北遁草原,要么攻破马邑城,而后面对汉长城防线的守备力量。

    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实际上也是以‘将匈奴单于包围于马邑-武州塞之间’作为预案。

    只不过当时的匈奴单于军臣嗅到了阴谋的气息,并没有进入武州塞,才让那次‘斩首行动’落空,汉匈也正式进入了高烈度的全面对抗战役当中。

    可以说,对于匈奴人而言,马邑方向是长城四处缺口当中,攻击风险最大、收获相对最小,且可能遭受阻力最大的一个方向——在汉室边防部队当中,最为悍勇的,便是北地、代两处的军卒。

    而对汉室而言,马邑方向确实是一个好的伏击点;但在这里伏击,很有可能引发此时的汉室,还无法承担的严重后果。

    无论是伏击成功,对匈奴有生力量进行了重大打击,还是彻底伏击失败,汉匈全面大战都很有可能就此爆发!

    就如同历史上的马邑之谋后,武帝猪爷正式开始全面对外战争一样。

    但相较于财大气粗,手握整个文景之治成果的武帝猪爷,此时的刘弘显然还没有‘全面开战’的底气。

    思虑许久,刘弘终是目带疑惑地望向柴武,稍一拱手。

    “还请大将军细述:大将军因何以为,胡必来马邑,而非北地、云中,亦或右北平?”

    在具体确定战略之前,刘弘需要了解到匈奴人为何会从马邑入侵。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战略应对。

    就见柴武赶忙正对刘弘,拱手一拜,才将自己的看法尽数道来。

    “北地、云中、马邑、右北平三缺,皆乃匈奴可选之向;然首当排除者,必为右北平。”

    说到这里,柴武方直起身,面带微笑的扫了眼殿内众人,似是在说一件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

    “自高皇帝立汉国祚,至今二十余年,匈奴每侵汉地,皆于晚秋。”

    “其因有二。”

    “一者,匈奴民多事畜牧,逐水草而居;春夏北上,秋冬方南归。”

    “及春夏之蓄养,匈奴牧畜、战马当于晚秋于最壮;干草之备亦当最丰。”

    “二者,便乃季秋之际,吾汉家之民秋收方毕,府库充盈;匈奴侵,则可掠之粮颇丰也。”

    “然季秋九月,右北平已临近初霜;若匈奴攻十日而不下,则马蹄必陷于霜雪,而匈奴之骑无从北遁也。”

    听到这里,殿内众人无不连连点头,就连刘弘也是稍一颔首,表示认可柴武的看法。

    此时尚行的颛顼历,与后世的公历或农历都有所不同:这里的九月,大致对应后世的十一月中旬。

    而右北平又位于后世的天津以北,在关中、关东完成秋收的时候,右北平一代,确实已经临近初冬。

    右北平的冬天有多冷,光看看右北平以北的后世东北地区,如今居住着什么人就知道了。

    ——前草原霸主东胡部的残余势力,鲜卑、乌恒两部!

    在临近冬天的时候,对这样一片本就寒冷的地区,发动一场入侵战争?

    别说此时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人了,便是后世德意志的钢铁洪流,也表示再也不愿意经历第二次。

    如此说来,右北平方向,确实不大可能成为匈奴人的入侵方向。

    就听柴武稍一止话头,清了清嗓,才继续道:“及云中、雁门之所在,亦不大可为匈奴之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