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本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一天,北墙外来报:匈奴派来了八万骑兵,向云中城高速靠近,其攻掠意图明显。

    按照如今汉匈步骑实力对比,以及云中城自带的防守属性,长安至少要往云中加派五万人的部队,才能基本保证云中城的安稳。

    这样的结论,一个从没上过战场,却‘饱读兵书’的谋士也确实能轻松得出。

    但这五万人的部队,应该以什么样的路线从长安抵达云中?

    抵达之后,应当如何排兵布阵?

    是全部进驻云中城驻防,还是分成两部分,留一部分在城外作为机动力量?

    甚至于:这五万人的增援部队,应该以什么样的行军姿态前往云中?

    这一切,都不可能在一位毫无战场经验的‘谋士’那里,得到一个合格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孙膑兵法》,《太公兵法》,亦或是在汉室极具神秘色彩的《淮阴兵法》,都不会讲这些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因为孙斌、姜太公、韩信等军事大家,在创作这些兵书的时候,都从未想过让一个战场都没上过的新兵蛋子,能通过自己的书一举成为‘战神’。

    所谓‘屠龙术’,必然是给勇者准备,而不是一个手持针线的妇人。

    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著兵书的受众群体,兵书创作者是默认其读者,是有一定基础的军事素养的。

    就像后世现代医学著作《人体解剖学》,本身就默认其读者为‘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基础’的医学研究者,而不是小学生的课外读物。

    所以,实际情况便和人们的刻板印象,有了那么些许出入。

    ——传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实际上就是个文官;其绝大多数‘神话事迹’,基本都是别人的。

    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的是孙权,‘火烧赤壁’是黄盖提出。

    至于说出那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诸葛丞相,在整场赤壁之战中,实际上仅仅只做了一件事。

    ——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

    至于后世演义中仙风道骨,颇有仙道气息的留侯张良,实际上却是一个身强力壮,一边吃着主要成分为重金属的‘仙丹’,一边还能活到七老八十的猛男!

    具体到现在,刘弘打算就即将发生的汉匈战争,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先推演、筹划,参与其中的,也是清一色的武将。

    撇开后世自媒体营销号的演绎不说,汉室提的上名号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无一不是久经战阵,战功赫赫的武将。

    如高皇帝刘邦、平阳侯曹参,乃至于安国侯王陵、北平侯张苍等,那都是杀过秦卒、砍过楚兵的硬汉。

    可千万别信后世儒家演绎的‘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抹黑了。

    ——术业有专攻~

    打仗的事不问武将军官们,难道还要刘弘去问问贾谊,问问浮丘伯?

    有了这样的认知,刘弘召入宫内商讨的人员阵容,也就没什么意外的了。

    最靠前的位置,大将军棘蒲侯柴武当仁不让!

    紧随其后的,便是九卿当中,与武职关联最深的卫尉秦牧、郎中令栾布二人,以及新鲜出炉的蓝田都尉:曲周侯郦寄。

    更靠后的,便是彻侯勋贵当中,在军队稍有名望的几个小透明,以及在长安三军履任的高层军官。

    但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场关于汉匈战役的推演会议,只有先前提到的四个巨头,能有自主发言的资格。

    甚至若是刘弘不主动问起,唯一一个能随时开口说话得,很可能只有柴武一人!

    但这丝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