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把捐献者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列于其上,而且官府还会发一份相公亲笔提名的牌匾一块,以示奖励。”

    王松接着杨再兴说了下去,完毕哈哈大笑了起来。

    “杨再兴,你也有奸商的潜质啊!”

    杨再兴面色发红,嘴里嘟囔道:“相公,这还不是耳濡目染,要说到老奸巨猾,谁能……”

    “谁能和王相公媲美!杨兄弟,你真是聪明绝顶啊!”

    王伦拍掌而笑:“如此一来,京兆府的富商巨贾,怕是要出血本了!这等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的事情,前来捐款捐物的肯定会有不少。到时候,学堂的事情肯定可以解决了!”

    王伦频频点头,不好意思笑道:“想不到我王伦人活了半辈子,到头来要为建学堂破了名节,实在是令人汗颜。”

    王松大笑道:““关学”弟子遍布陕西,其中不乏官宦子弟和富商巨贾,只要有几人带头,定是争先恐后,咱们赚个盆满钵满,顺便把希望学堂也搞起来。”

    王伦点点头道:“办了学堂,稳住了陕西的读书人,垦荒屯田再无障碍。事关将来大计,陕西的将来,咱们就豁出老脸,拼他一把!”

    王松点了点头。事情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恢复河西,收复西夏,没有强大的后勤支撑,又焉能成功?

    第二日一早,宣抚司治下的京兆府衙门贴出了告示,衙役们走街串巷宣扬,官府欲建“行政学院”,以及希望学堂,“关学”也要独立成院。此事搞得京兆府满城皆知,人人讨论此事。

    更有宣抚司相公王松亲自坐镇,慰藉善民,为国分忧。

    “员外,现在京兆府衙门门前可热闹了,很多人都在捐银子捐物,说是要建学院学堂。”

    京兆府城中的一处宅院正堂中,下人恭恭敬敬地说道。

    “捐银子?”

    郑途坐在姨子上,手里的玻璃杯中,半杯清茶。

    他点了点头,使了个眼色,下人赶紧从蜂窝煤炉子上提起精致的河北造铁水壶,小心翼翼地给他把茶杯添满。

    “忠义军倒是不错,就怕当官的不是东西!”

    郑途轻轻品了一口茶,这才抬起头来。

    “这官府到底是要干什么?难道又是想着法子让老子捐钱捐物,最后东西全部进了狗官们的口袋?”

    “员外,告示上说了,官府不接触银子,全部由关中的“关学”大儒们负责。捐银子的善人,官府会发一块牌匾,以资鼓励。此外,捐款人的名字会刻在学院门前新立的石碑上。”

    郑途怦然心动,这样说来,倒是个机会,可以扬名立万。

    “郑福,告示上有没有说,必须要捐多少银子?”

    家人忙回道:“回员外,告示上没有规定,不过捐的银两会和捐款人的名字放在一起,刻在石碑上。”

    郑途轻轻点了点头。不行就捐他个三五百贯,也省得官府整天骚扰。

    “这新建的学堂是干什么的?”

    “听说是官府官办,都是学优的年轻人在里面上学,将来出来后,就是地方上的官员。此外,学外堂里面还设有“关学

    院”,进去的学生都要研读。”

    “这倒是好事,横渠先生的学说,终于可以登堂入室了。”

    郑途心里面一动。王松是武夫,让他莫名有些好感,如果是那些士大夫,倨傲自大,他反而提不起兴趣。

    “你知不知道,这捐款是谁主持,现在捐银子的人是谁,最多捐了多少?”

    “回员外,是京兆府的王伦相公主持。”

    郑福仔细回忆着,滔滔不绝。

    “小人回来的时候,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