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北宋天圣元年,因国势稳定,淮盐得以成长。是时,两淮之通、楚2州各设7个盐场,泰州8个盐场,海州有板浦、惠泽、洛要3个盐场,涟水军1场,共26场,最高年产盐额24468万斤。

    涟水军,位于淮水北岸,紧靠出海口,距离楚州不到百里。自从金人南下,肆虐两淮,地方盗匪四起,这地面上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涟水军人,陈平就是靠这出海口、淮河岸边的盐场生活。

    盐场的运盐船你来我往,带动了涟水军本地的饮食、商业繁荣。岸边的酒店、茶楼、餐馆鳞次栉比,比比皆是。

    金人南下,涟水军守兵一日即溃,昔日繁华落尽、变成了断壁残垣,一片萧条。百姓要么躲入河汊纵横的港湾中躲藏,要么顺着运河南下,向南方、湖广等地逃去。

    陈平祖孙几辈就靠淮水岸边自家的酒店度日,店中的鲜鱼供应一般都是他从海边出没风波里所获。借助着涟水军盐场的盐业,供应来往客人,也足够一家人安居乐业。

    岸边的一栋破旧房屋里,陈平和妻子围着火堆,锅里正在炖着鱼汤。

    已是夏日,二人身上还是一件棉衣,也早破烂不堪,却都又赤着脚,上面全部都是污泥。连日来的大雨让他们的鞋子早已经脏透湿透,放在火堆旁烤着。

    天地间一片漆黑死寂,大雨磅礴,河水疯狂卷涌着,即便坐在屋内,也能听到巨大的奔浪声,滚滚向东边的海口咆哮而去。

    破屋中早已经泥泞一片。雨水不断地从屋顶的破烂处淌下来,即便有瓢盆盛水,雨水也是弄的满地都地泥泞。

    陈平和妻子呆在屋中唯一干燥的一块地方,冷风不断地从外面吹进来,尽管是深夜,也是寒意逼人。

    “官人,没吃没喝的,这以后的日子可如何过啊?”

    妻子披着一件棉衣,里面的破衣露出许多肌肤来,她脸色通红,两行鼻涕流了出来,鼻子使劲地吸着,尚自不知。

    “娘子,你喝点鱼汤,肚子暖和些。等天亮了,雨小些,我去把船修修,以后睡在船上,心里也踏实些!”

    看到妻子苍老憔悴的面容,陈平心里面猛地一痛。自从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父母以及两个儿子被杀后,妻子就沉默消瘦了下去。

    陈平明白,两个幼子的丧生,对妻子的打击实在太大,使得她年纪轻轻一夜白头,人也变的混沌不清起来。

    再加上饥寒交迫,饥一顿饱一顿,人整个地萎靡不振,老态龙钟。

    “相公,我这身子骨,若是扛不住了,你可要照顾好自己!”

    陈平苦笑了一下,轻声道:“别说傻话!咱们都得好好活下去!”

    火光摇弋,夫妻两个人相偎相依,靠着墙根的破棉褥睡了过去。

    迷迷糊糊中,耳边的雨声消失,陈平睁开眼睛,天色已经大亮。

    早上,没有听到村子里老光棍汉陈小乙的那习惯的让人难受的胡琴声,看来也是凶多吉少,给饿死病死了吧。

    眼前的火堆早已熄灭,只剩下一堆青灰,陈平向旁边看去,妻子却已经不在屋中。

    陈平心里面一惊,妻子这一阵子迷糊不清,这一大清早的,她又能去什么地方?

    陈平拿起短刀,奔出屋外,四处打量,清晨的原野上杂草丛生,高可及胸,一望无垠。陈平仔细打量,破屋前烂泥中的一串醒目的脚印,一直向河边延伸而去。

    陈平心急如焚,在泥浆里面,深一脚浅一脚的向河边奔去。

    脚印延伸到了岸边,就再也看不到。陈平悲愤交加,沿着岸边向下游搜寻而去。大约找了五六里,在冰冷的浅水处,看到了那熟悉的青色棉袄,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赶紧奔了过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