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炮重300斤,炮身长三尺,装填两斤半火药,炮弹重5斤3两。该炮和炮车加起来,大约450斤左右,容易移动,完全可以拉出去野战。”

    王松点点头,600斤、450斤,三四个粗壮汉子,徒手也能够搬动,野战绝对是没有半点问题。

    王松上去抚摸着火炮,周身光滑,黝黑锃亮,就跟工艺品一样,让人怦然心跳,爱不释手。

    “天佑,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这应该是铁炮吧。”

    “大官人好眼力! 这炮是铁铸的,如今铁厂没有足够多的铜块,铁块倒是到处都是。”

    看到王松询问,林天佑也有些得意,总算火炮上有所突破,也有个交代。

    “大官人可以放心,火炮经过冷水多日浸泡,已经试发了上百颗炮弹,绝不会有炸膛问题!”

    “天佑,火炮试验的数据,铸炮过程,操作步骤,都要编写成册,以便于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改进火炮质量。其中的所有数据都要仔细记录,包括弹药比等等。”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官方有目的的创造,难以形成产业,形成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上层阶级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官方人员有兴趣钻研科学问题。

    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为了生存,不得不鼓励经济发展来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这也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贫富差别加大。

    宋室南渡,宋高宗赵构大肆迫害功臣,杀害武臣,苟安一隅,致使使国家统一大业功败垂成,集权专制空前。

    百姓压抑困苦,民族意识低下,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粉墨登场,“存天理,灭人欲”, “中庸之道”大行其道,认“天”不认“人”,道理逻辑归于权位,只认君父不认平等权益,“三纲五常”,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道德说教的范畴,从礼仪甚至律法规范百姓的思想行为,强行灌输,严重禁锢了百姓的思维思想,扼杀了最重要的社会创造力。

    国家民族昌盛的根本,一在于民众的凝聚力、二在于技术的进步。

    大宋经济繁荣,科技水平发达,但朝廷专制腐败,贫富差别剧大,导致民不聊生,被凶蛮的游牧渔猎民族的铁骑所践踏。归根结底,百姓的凝聚力不再。而要恢复百姓的凝聚力,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是百姓凝聚力建立的根本。

    大宋不限土地兼并,贫富差别巨大,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何来民众凝聚力一说?

    就如后世的满清顽冥不化,闭关锁国,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大门洞开,甲午海战,又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国家技术的进步,最重要是在于国民思想的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天文学、医学、特别是与劳动生产相关的物理等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是得益于当时的“百家争鸣”的政治言论环境,而这种“百家争鸣”的言论环境又是瓦解打破旧的“井田”等奴隶主制度,建立土地私有化等封建制度的时代需求。

    中国自十二世纪以后,宋、元、明、清四朝,不遗余力地强化专制,扭曲儒家文化,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为强化皇权集权提供思想支持,士大夫阶层更是成了为皇权利益服务的应声虫。

    禁锢思想,集权制民,上层腐朽不堪,百姓穷苦无依,上下脱离,一盘散沙,何来开启民智,富国强民,甚至富国强兵一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