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那厮?”

    耿南仲点了点头道:“前些日子,御史胡舜陟在朝堂之上弹劾赵良嗣,斥其结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乃为国贼,乞戮之于市。此事陛下还记得吗?”

    赵桓低头不语。赵良嗣由辽入宋,促成“海上之盟”,却为大宋惹来了灭顶之灾。

    “若是朕记忆不错,赵良嗣此贼被道君皇帝夺职,削去五阶,如今正关押在大理寺牢中。”

    赵桓沉声道:“此道貌岸然、居心叵测之辈引狼入室,祸及中国,是为国贼,确是死不足惜。以耿相之见,却又该如何处置?”

    耿南仲眼神里面闪过一丝狠绝,让人不寒而栗。

    “先贬斥其人,然后徐徐除之,身死勋灭,以慰天下百姓之怨。”

    赵桓微微点了点头。为安抚朝臣们的悠悠之口,不仅“六贼”要除,赵良嗣这等罪恶滔天、引狼入室之巨奸大恶,也要一并除去。

    ……

    “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

    冰冷潮湿的大理寺牢狱之中,一身囚衣,披头散发的瘦削男子,正倚在墙角,坐在稻草之上,形容枯槁,状若痴呆。

    “赵良嗣,起来吃饭了!”

    狱卒的叫唤声在外面响起,披头散发之人置若罔闻,一动不动。

    “爱吃不吃,饿死了更好! 番子已经撤军了,大宋安生了。你这狗贼,就等着和蔡京这些狗贼,被砍头吧!”

    狱卒狠狠地骂了几句,拎着肮脏的木桶就欲离去。

    “哈哈哈!”

    披头散发之人忽然放声大笑了起来,声音里面却有不少悲怆之意。

    “其国可图,不意中华糜烂至此。番子春去秋来,到时天下震荡,大宋有灭国之忧,人人都难逃此劫!”

    他声音尖细,撕心裂肺,凄厉无比,如癫似狂,让人心头瘆慌,急欲离开。

    “想我马植,素慕中国文化,不惜生死,回归天朝。本以为中华锦绣,国富兵强,谁知却明珠投暗,落得个如此下场。真是天意,天意呀!”

    牢中的犯人陆陆续续站了起来,来到牢门边,倾听着马植的慷慨悲歌。

    “你这厮鸟,犯下如此滔天大罪,还敢在这里风言风语,看我不收拾收拾你这狗贼!”

    狱卒“腾”地一下放下食桶,食桶里猪食一般的汤汁撒了出来,溅到了狱卒的裤腿上,这更增加了他的愤怒。

    “老余,这些临死之人,理他作甚。朝廷已经下了旨意,要发配他一家十余口去郴州,到时候只有他受的!”

    狱卒们离开,隔壁牢房的犯官看着愤愤不平的赵良嗣,摇头道:“赵良嗣,你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朝廷主昏臣庸,军政腐败,把希望寄在此辈身上,你可谓是咎由自取,糊涂透顶呀!”

    “李兄,自今日起,请称呼我为马植,赵良嗣之名,与在下再无瓜葛。”

    赵良嗣恢复了平静,摇摇头,看着牢房屋顶,凄声自语。

    “昔日在下在北国时,与燕中好友刘范、李奭,以及族兄马柔吉三人结义同心,欲拔幽、蓟二州,回归天朝。我四人曾沥酒于北极祠下,祈天为约,待他日功成名就,即挂冠谢事,以表本心,从未想过取功名、得富贵。”

    李姓犯官点头道:“此事我也有所耳闻。马兄自约金灭辽,取得燕京之地,便要致仕,买田归耕,可惜道君皇帝未能准允。否则,焉有今日之祸。”

    “李兄倒是在下的知音。”

    赵良嗣苦笑道:“张觉叛金,朝廷纳之,在下曾争之云:“国家新与金国盟约,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