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校萌运营团队有意识的引导下,很多用户开始分享其工作日常。

    校萌掌握了用户的大学信息和职业信息后,可以对用户进行高效的匹配。

    比如说:通过调整后台算法,医生可以经常看到其他同行分享的工作日常,从而产生互动。

    一来二去,熟悉之后,互相加了个好友,然后一起进了一个同行群聊。

    虽然大家都来自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地区,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在群里交流工作心得,以及吐槽无理取闹的患者家属。

    对于已毕业大学生来说,校萌的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不仅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校友,还可以找到同行,交流工作,对接合作资源。

    校萌的网红中,一部分人是“故事感人”,还有一部分则是“创业英雄”。

    张益达以身作则,率先入驻了校萌。

    每天坚持在校萌发动态,一些是工作,一些则是生活。

    不浇灌任何鸡汤,就跟普通用户没啥两样。

    也不能这么说,照片中暴露出的信息,对普通人来说无疑很高大上。

    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确实有点装逼了。

    另外,张益达还发动了校友关系,邀请了数百名京大毕业的企业家入驻校萌平台。

    这些人也很卖张益达面子,不仅自己注册了校萌平台,还邀请了相熟的朋友入驻。

    企业家一进场,搞风险投资基金、银行、证券的各路金领人士也跟风入驻了校萌。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通过校萌,不仅可以看到校友的工作日常,还可以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的工作日常,内容上就不显得那么枯燥。

    从京沪鹏羊的CBD到广袤的乡村,校萌上包括了各种内容。

    创业者、医生、教师、科研人员……各种职业也应有尽有。

    在校大学生直呼大开眼界,很多人高考后稀里糊涂就填写了志愿和专业,未来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心里也没个底。

    现在看到了校萌上分享的各行各业的工作日常,看上四年,未来怎么择业差不多也有底了。

    在校大学生分享的内容就没已毕业大学生那么缤纷多彩了,不是课堂,就是宿舍,或者说是食堂、操场、图书室……

    对于毕业多年的大叔、老阿姨来说,看到这些学弟学妹分享的校园生活,一时间还是觉得很有趣的。

    但这种热度能够维持多久呢?谁也没有把握。

    校萌CEO荀密一直关注着校萌的各项数据变化,以及内容和社区氛围。

    他给张益达提出建议:要通过大数据算法,给用户进行标签,推荐感兴趣的内容,维持用户活跃度。

    另外一方面,要调动用户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分享生活和工作。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内容。没有内容,用户看什么啊?

    除此之外,荀密还提出了一个建议。

    推出一项新功能,类似今日头条那样的基于大数据推荐算法的个性化新闻资讯类产品。

    对于已毕业大学生来说,大家都进入了职场,哪有那么多空闲时间玩校萌。

    但校萌推出新闻资讯阅读功能后,对他们来说就有吸引力了。

    新闻是每天都要看的,只要愿意打开APP,自然能够转化一部分人去玩校友网和短视频。

    张益达认真思量了荀密的建议,觉得确实有可取之处,于是笑着对他说道:“你的想法很不错!我决定全部采纳了!”

    荀密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些都是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