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订单金额的10%,后者抽成是5%。

    惠民出行给每一位用户发放了88元车费抵用券,每次可以抵用车费的10%,刚好把佣金抽成拿来做补贴了。

    不过88元也不算多,用户消费880元就把红包给用完了。打车频率较高的用户一个月就基本上可以达到880元这个数字。

    但一个月时间,基本上也把用户的使用习惯给培养出来了,以后用户打车可能第一时间就会选择到惠民出行使用聚合打车了。

    对于惠民出行来说,除了第一个月的用户补贴,后续只需要做好IT系统的运营维护,以及做好合作平台的沟通协调工作,运力调度等等,之后的日子里,聚合打车就可以产生正向的现金流了。

    张益达可不会头铁的去推出自有打车品牌,首先时间上就来不及了,而且还背着共享单车这么个烧钱大坑,再加上个自营网约车,怕是想让自己上天台。

    顺风车的话,嘀嘀最初抽成是5%,迫于运营压力,最近已经涨到了10%。

    张益达制定5%,就是摆明了要抢嘀嘀的车主和业务量。

    惠民出行的顺风车日订单是3万,按照年订单1000万计算,假设平均订单金额是30元,抽成5%一年才1500万营业收入。

    这点钱是不够用户和车主补贴,以及员工薪酬,系统维护和公司日常运营的。

    前期肯定得烧钱,后期再调整补贴和抽成比例。

    不过张益达对这项业务期望不高,达到盈亏平衡就不错了,推出它也只是为了丰富惠民出行的功能模块,间接还能带动聚合打车的业务。

    他要扭转用户的观念,把他们对惠民出行的认知从共享单车扭转到整个出行领域,不仅仅可以解锁使用共享单车,还能打车。

    逻辑就这么简单,但做起来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

    想到这,惠民出行的现金流确实已经告急了,下个月工资都要开不出来了。

    张益达对黄晓峰说道:“惠民出行和Green的股权机构拆分做好了没有?”

    黄晓峰点点头,“已经搞定了,和现有股东都协商好了,我们和他们对Green的持股会重新装入一家新的开曼公司。

    以后,Green和惠民出行,除了有一部分共同的股东以外,股权上将没有任何的关系,财务上也不再有任何的牵扯。”

    张益达点点头,惠民出行现在自身难保,确实奶不起Green了。

    放Green出去独立融资也好,起码硅谷那边很多资本大佬对这个项目有兴趣。

    以前Green和惠民出行绑在一起,大几十亿美元的估值,无法单独入股Green,让不少硅谷投资人打起了退堂鼓。

    不是投不起,是按照现在这个估值投进去,将来的回报率太低。

    另外,科技含量上来讲,造价更高的Green比惠民单车更有噱头。

    概念嘛,讲故事嘛,张益达都懂。

    现在各自独立发展,对大家都好。惠民出行摆脱一个财务包袱,Green可以获得融资,加速发展。

    不过,得考虑一下企业控制权了。

    张益达又问黄晓峰:“投票权呢?风投那边同意修改AB股没有?”

    黄晓峰点点头,“同意了,你持有B股,1股20票投票权。”

    张益达这下松了一口气,他在惠民出行的持股只有35.74%,算上代持的期权池也不过40%出头一点。

    惠民出行的股权架构平移到Green以后,Green再进行几轮融资,张益达的持股比例搞不好要下降到20%以下去了。

    其实1股10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